深圳地区玄武岩薄储层地震解释与预测

深圳地区玄武岩薄储层地震解释与预测

一、SZ地区薄层玄武岩储层的地震解释及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文,杨长清,张莉,钟广见,王建强,吴飘,梁杰,张银国,蓝天宇,薛路[1](2022)在《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文中研究表明经过60年的油气调查与勘探,随着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发现难度逐渐加大,海洋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开拓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的调查与勘探发现,中国海域前新生代盆地残留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厚度大,一般为4 000~6 000 m,最大厚度超过9 000 m;(2)分布广,有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和南海南部5大分布区;(3)存在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下部层系"、中生界"中部层系"和中生界"上部层系"6套地层;(4)可划分东海-南海型和渤海-黄海型两类层型结构,前者仅由"单一"的中生代地层组成,后者由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叠合"构成;(5)发育下寒武统、下志留统、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6套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侏罗系烃源岩分布最广;(6)具有孔隙型、裂缝改造型和风化壳型3类储层,其中,孔隙型储层包括白云岩、礁滩相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裂缝型储层与大型断裂带和挤压构造带伴生,风化壳储层可分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中生代碎屑岩4亚类,其物性及分布主要受构造作用、风化淋滤作用和埋藏条件3种因素控制;(7)具备"古生古储"、"古生中储"、"古生新储"、"中生中储"、"中生新储"和"上生下储"6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中国海域前新生界油气前景广阔,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东海南部-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新生代富生烃凹陷内的潜山是中国海洋油气下一步勘查方向;北黄海盆地坳陷区的中生界和渤海海域的前新生界"自生自储"油气藏值得重视。

岳庆友[2](2021)在《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成储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深部勘探的进行,渤海湾盆地中生界、古生界等潜山油气藏取得了重大突破,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东部重要的富烃中心,环渤中凹陷构造带中生界火山岩广泛分布且厚度较大,针对潜山的勘探不可避免的要钻遇中生界火山岩地层,由于渤海海域中生界火山岩勘探程度较低,亟待深化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相关描述,刻画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及展布规律,明确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储机理等相关认识,分析储层的主控因素并实现有利目标区预测。本论文在钻井揭示中生界火山岩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刻画了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的展布规律,并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面孔率分析、气测孔渗、X衍射、主量元素分析、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储层特征及成储机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如下认识。1.火山岩岩性、岩相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火山机构发育模式首次完成了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平面分布。其岩石类型丰富,从基性至酸性、从熔岩至火山碎屑岩均有发现,通过钻井岩心描述、镜下薄片分析以及测井解释图版完成了岩性鉴定并建立了不同岩相的地质-测井解释图版,并结合地震包络线及内部反射特征分析,建立了火山岩相地震标识及地质模式,共识别出6相10亚相,在此基础上共识别出5类火山机构,包括酸性穹窿状火山机构、中酸性丘状火山机构、中酸性层状火山机构、基性盾状火山机构和凝灰岩楔状火山机构。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可划分三个喷发旋回,纵向上具有基性-中性-酸性的演化特征。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刻画,解译了渤中凹陷中生界非连续性火山地质格架。2.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主要以气孔、溶蚀孔和裂缝为主,按成岩作用时期可划分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其中原生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杏仁孔、炸裂缝、解理缝和收缩缝,次生储集空间包括基质溶孔、晶内溶孔、脱玻化孔、隐爆岩汁溶蚀孔、粘土晶间孔、构造缝、溶蚀缝。研究区火山岩成岩作用划分为早期成岩作用和晚期成岩作用,早期成岩作用包括挥发分散逸作用、炸裂作用、冷凝收缩作用、脱玻化作用,晚期成岩作用包括充填作用、溶蚀作用、蚀变作用、构造作用、压实作用。3.火山岩储层物性及矿物组成特征火山岩储层物性由好至差排序为粗面岩和粗面质隐爆角砾岩、流纹岩和流纹质隐爆角砾岩、英安岩、玄武岩、凝灰岩,其中优质储层均发育在中酸性火山岩层段。粗面质火山岩和流纹质火山岩中碱性长石含量较高,而英安岩、玄武岩和凝灰岩中粘土含量较普遍较高,通过全岩分析和气测孔渗结果对比来看,长石含量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正相关性,粘土矿物含量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呈负相关性。4.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及成储机理本次针对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方面的研究分别采用了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孔径量化表征的实验方法,通过压汞实验孔径分布峰值与核磁共振T2谱波峰对比,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孔径分布,并联合氮气吸附孔径分布实现了火山岩孔隙结构微观量化表征。初步将研究区火山岩孔径分布以50nm和1μm为界限可划分为三个区间,分别对应为微孔(粘土晶间孔和脱玻化孔)、中孔(溶蚀孔)、宏孔(裂缝和杏仁体内孔),并确定了研究区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以中孔占主导作用。在火山岩溶蚀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不同岩性的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等因素,分别探讨了玄武岩、英安岩、粗面质火山岩、流纹质火山岩以及凝灰岩的成储机理及孔隙结构模式,其中英安岩、流纹质火山岩和粗面质火山岩中富含碱性长石,以溶蚀孔为主,而玄武岩和凝灰岩受粘土矿物的影响,以微孔为主,局部发育中孔和宏孔。在火山岩成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火山机构的地质特征,建立了5类储层地质模式。5.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通过对比产能、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发现研究区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为火山地层旋回界面、火山岩性、岩相及火山机构。整体而言,火山岩有效储层均发育于旋回三界面附近,有利岩性为英安岩、流纹岩及流纹质隐爆角砾岩、粗面岩及粗面质隐爆角砾岩,有利岩相则以中酸性溢流相、火山通道相和侵出相为主。火山机构近源相带为有利目标区,其次为中源相带,远源相带最差。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剖面解析和均方根振幅、波形分类、相干体等地震属性方法刻画研究区火山机构、火山岩相和裂缝等平面展布特征,并联合上述三个要素将火山岩储层划分四类,最终确定了火山岩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研究区断裂带附近。

贺紫娇[3](2021)在《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文中指出火山岩油气储层分布较为广泛,伴随着全球尤其是国内能源短缺形势的加剧,近年来火山岩勘探在多个地区获得突破,火山岩油气藏的储层地震预测的方法研究,已然成为储层预测中的一个热点,亦为难点。在国际上,美国、德国、俄罗斯、阿根廷、墨西哥等地相继发现了大量火山岩油气藏。在国内,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黄骅坳陷、江苏油田以及内蒙二连盆地等也相继发现了火山岩油气层。近期又在川西南地区获得工业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川西南地区的火山岩具有岩性岩相变化快、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储层微裂缝较发育等十分特殊且复杂的气藏特点。加之地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和成像效果差,所以川西南火山岩气藏勘探和地震储层预测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川西南火山岩区段地震资料品质差,成像效果不理想,火山岩内幕反射特征不清楚、火山机构和火山岩相分布不明确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主要从火山岩储层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入手,形成火山机构划分方法,建立火山岩相地震预测针对性技术流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火山岩优质储存地震预测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火山岩勘探中的关键地震问题,并在生产中见到实效。本文首先充分调研国内外火山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火山岩勘探中的地震储层预测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四川西南部的永探1井区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制定针对性技术流程。综合利用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和火山岩储层特征分析,开展地震层位、断层精细对比解释,火山机构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火山岩相识别、储层预测,形成了如下研究成果:1、根据“源控”理论的指导,分步逐级的进行火山机构、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的解剖与识别,以“相控”为基础开展储层预测研究,形成了火山机构、火山体、火山岩相的地震识别方法。2、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结合属性分析、相干体等技术,采用正演模拟的井震综合标定方法,形成并建立火山岩的岩相和岩性的五种地震响应模式,明确储层敏感参数及地震属性;3、结合地质、测井等资料,综合利用叠后地震反演以及地震属性分析的手段,进行有利相带和火山岩有利储层的空间展布的预测。

梁霄[4](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冷庆磊[5](2020)在《辽河坳陷新生界玄武岩储层展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一级构造单元,由西部凸起、西部凹陷、中央凸起、东部凹陷、东部凸起和大民屯凹陷6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辽河坳陷新生界火山活动频繁,发育多期玄武岩,其中已有多口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论文基于玄武岩钻井岩心、测井、三维地震剖面和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对玄武岩地层进行精细刻画和定量表征,识别玄武岩不同相带发育特征及其展布规律,并结合玄武岩物性、含油气性及非均质性分析,总结玄武岩优质储层展布规律,以期为辽河坳陷火山岩储层进一步勘探提供参考。1.辽河坳陷新生界玄武岩岩性、岩相划分及其分布特征利用钻井岩心、岩屑及薄片资料对玄武岩岩性、岩相进行识别与划分。研究区玄武岩发育有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火山熔岩包括致密玄武岩、气孔(杏仁)玄武岩和角砾化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类包括玄武质角砾岩、玄武质集块岩和玄武质凝灰岩。共识别出4相9亚相: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和隐爆角砾岩亚相),爆发相(空落亚相和火山碎屑流亚相),溢流相(复合熔岩流亚相、板状熔岩流亚相和玻质碎屑岩亚相),火山沉积相(含外碎屑火山沉积亚相、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房身泡组玄武岩呈全区分布,岩相由少至多依次为火山通道相0.56%、溢流相板状熔岩流亚相11.24%、爆发相火山碎屑流亚相21.46%、溢流相复合熔岩流亚相66.74%,平面上相序由内至外依次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复合熔岩流亚相→板状熔岩流亚相;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玄武岩主要分布于东部凹陷,岩相由少至多依次为爆发相空落亚相(0.87%)、爆发相火山碎屑流亚相(5.39%)、溢流相复合熔岩流亚相(74.93%)、板状熔岩流亚相(18.81%),平面相序由内至外依次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复合熔岩流亚相→溢流相板状熔岩流亚相;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玄武岩主要分布于东部凹陷;沙河街组一段玄武岩主要分布于东部凹陷,以爆发相和溢流相为主,局部可见火山沉积相;东营组玄武岩分布于东部凹陷,以溢流相为主。2.玄武岩储层单元量化表征通过对玄武岩野外剖面的量化,确定6类地层单元(岩相单元)横纵比范围: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横纵比范围2.4-17.5;爆发相空落亚相横纵比范围193.5-486.7,爆发相火山碎屑流亚相横纵比范围6.39-15.23;溢流相板状熔岩流亚相和复合熔岩流亚相横纵比范围71.8-194;溢流相玻质碎屑岩亚相横纵比范围5.8-8.4。建立玄武岩溢流相复合熔岩流和板状熔岩流单元地质模式:复合熔岩流单元内部多呈辫状,板状熔岩流单元内部多呈层状,横纵比范围同为10.39-30.8。确定流动单元厚度与其内部气孔带关系:流动单元厚度越小,气孔带占比越高。3.玄武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展布规律玄武岩储集空间类型分为原生孔隙(原生气孔和粒间孔)、次生孔隙(晶内溶蚀孔、基质溶蚀孔和杏仁体溶蚀孔)、原生裂缝(收缩缝、碎裂缝和炸裂缝)、次生裂缝(溶蚀缝、隐爆缝和构造裂缝)。通过对玄武岩物性及面孔率数据分析,确定气孔(杏仁)玄武岩储层物性最优,角砾化玄武岩次之,致密玄武岩最差。结合含油气性数据将玄武岩储层分为4类,Ⅰ类储层为火山通道相和爆发相;Ⅱ类储层为溢流相复合熔岩流亚相和玻质碎屑岩亚相;Ⅲ类和Ⅳ类储层为溢流相板状熔岩流亚相和火山沉积相。

蒋震[6](2020)在《W工区与G工区火成岩储层预测与速度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成岩作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岩体,近年来在油气勘探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方面火成岩作为非常规油气储层,陆续在渤海湾、准噶尔、松辽、二连等含油气盆地被发现,表现出火成岩油气藏巨大潜力;另一方面火成岩作为异常岩性体,随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超深层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对奥陶系灰岩断溶体成像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火成岩对地震波具有强烈的屏蔽和吸收作用,严重影响了断溶体的成像精度。为了探明二连盆地W工区花岗岩、安山岩储层有利分布范围及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G工区二叠系巨厚火成岩体对奥陶系灰岩断溶体地震成像的影响,分别对W工区火成岩储层预测与G工区火成岩速度建模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W、G工区地质、地震、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取了研究区目的层段地震相、地震属性,使我们对研究工区目的层段火成岩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W工区断裂发育,为储层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其火成岩岩性为花岗岩和安山岩,花岗岩潜山储层垂向分带明显,发育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型储层,而安山岩原生气孔、溶蚀孔发育,溢流相是有利储层发育相带。之后在W工区通过属性融合得到了与井点厚度相关性较好的新属性,初步预测了火成岩储层分布。G工区二叠系发育巨厚火成岩,岩性主要以凝灰岩、英安岩、玄武岩为主,分三期喷发,地震剖面上第一期次表现为杂乱相带,中强振幅、中高频,第二期次表现为平行相带,强振幅值、中高频,第三期次表现为低频空白相带,振幅值低、频率低。其次针对W工区安山岩储层,建立了符合研究区构造的三维断层地质模型,并利用伽马曲线与波阻抗曲线对岩性的敏感性,进行了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了精细波阻抗体与安山岩概率分布体,之后对波阻抗与孔隙度关系进行了分析,拟合出研究区波阻抗与孔隙度二次函数关系,得到了反映火成岩储层物性变化的孔隙度体。考虑到储层与多种因素相关,划分标准多样,储层预测本质上也是分类问题,为此将目的层段高精度波阻抗、孔隙度及地震数据输入到根据实际分类数据训练好的支持向量机模型之中,对安山岩最有利储层区进行了预测,且与测井结果吻合较好,达到了更高效、准确预测储层的效果。最后针对火成岩异常体速度建模问题,在G工区实现了基于db5小波包测井曲线重构的地震反演速度建模。声波测井曲线能够有效的反映地下地质信息与不同岩层的速度,但容易受到井孔周围环境的影响且包含的信息有限,从而造成分辨率降低,而伽马测井曲线则对地下岩层所含放射性物质反应明显,而不同岩石的放射性不同,可用来区分岩性,曲线重构能综合利用伽马、声波等测井曲线识别岩性的优势,通过db5小波包变换可以精确定位测井曲线的主要节点信息,将具有足够分辨率的各曲线的主要节点进行特征融合,重构出一条既能反映岩性且对原曲线也有一定的修正作用,又可以避开高频噪声的干扰的声波曲线,使得波阻抗曲线辨别凝灰岩、玄武岩和英安岩的能力更强;将重构后的声波曲线用于稀疏脉冲反演之中,发现重构后的波阻抗剖面火成岩内幕更加清晰,反演速度体沿井提取的速度曲线与原始纵波速度吻合较好,且目的层段井点速度验证的相对误差均在2%以内,达到速度建模精度要求。

张博远[7](2020)在《川西南地区深层断裂系统及其对二叠系火山岩的控制作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的天然气勘探不断突破,火山岩油气藏越来越受到重视。二叠系火山岩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其火山岩岩石类型多种多样。那么开展火山岩岩性、岩相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且川西地区深层断裂通常作为火山通道,探讨断裂对火山岩的控制作用就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二叠系火山岩段为研究对象,以火山岩岩石学与岩相学等为理论基础,应用岩心、岩石薄片、测井曲线、地震数据、重磁电等资料。划分了川西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岩性和岩相的类型并总结其特征,建立了川西南地区的深层断裂三维展布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深层断裂对二叠系火山岩分布的影响。在通过岩心、薄片等资料确定岩性的基础上,通过火山岩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总结了川西南地区各火山岩岩相的测井曲线特征。通过井震合成在地震剖面上进行精细解释,总结了火山岩地震相识别图版。并确定研究区爆发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东侧永探1井附近以及蒲江、新津一带,辉绿玢岩主要分布在永探1井附近。溢流相在研究区分布广泛,但在东侧可见与沉积相过渡情况。断裂主要利用地球物理手段进行初步识别,而后利用地震数据进行断裂的具体识别。在研究区共识别出11条深层断裂。利用磁力异常、电性异常,以及对火山岩岩相、厚度分布、断裂分布的情况及上覆地层的超覆现象综合分析,在盆地内寻找出6处比较可靠的火山机构,分布在断裂F2、F5、F6、F10附近。火山岩较厚的区域通常在断裂的上盘,基底断裂F2在新津附近复活,以及F5、F6、F10在龙泉附近于火山岩喷发时期复活形成火山机构。通过地震资料将识别的火山机构进行归类,大致可分为三种,分别为中心式喷发的完整火山机构、多点式喷发的完整火山机构、裂隙式喷发的完整火山机构。在川西南地区,爆发相基本分布在断裂附近。反映了岩浆将断裂作为通道喷发至地表形成火山通道。深层断裂在位置上控制了火山机构的分布。

木红旭[8](2020)在《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地区包括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部,分别对应川西盆地和松潘-甘孜褶皱带。川西盆地东以龙泉山为界与四川盆地中部分隔,西以龙门山逆冲推覆带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分隔,北接秦岭造山带,南到康滇古陆;松潘-甘孜褶皱带形如倒三角形,夹持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羌塘地块之间。晚三叠世以前,川西地区作为扬子板块西缘及其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浊积岩。自晚三叠世起,伴随印支运动及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川西盆地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逐渐过渡为陆相前陆盆地,沉积了厚度较大的须家河组河流-湖相地层;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区则仍然为浊积岩沉积。长期以来的观点认为龙门山向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并为须家河组提供了主要物源。然而,近年来对龙门山逆冲推覆带的平衡复原结果表明,晚三叠世并不存在NE向的龙门山逆冲推覆带,而是仅在其北段表现为向南的逆冲推覆活动,且该时期的隆升规模有限。而在新生代,伴随青藏高原的隆升,NE向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发生了大规模的抬升。因此,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并不存在盆-山耦合关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以晚三叠世川西盆地的原型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于扬子板块西缘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并对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复理石进行了初步调查。从须家河组露头及钻井两方面资料入手,获得了须家河组沉积相带迁移及物源变化新信息;对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复理石进行了碎屑锆石测年,可借此分析其与须家河组在沉积时限与物源供给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5段,各段代表的川西前陆盆地轴向主体均呈东-西走向,从早到晚沉积中心具有向南迁移的趋势。来自须家河组的碎屑锆石年龄限定须二段沉积上限年龄为~221 Ma,须四段沉积上限年龄为~207 Ma,结合前人的测年结果,限定须家河组的沉积年代为228-200 Ma。对比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并结合指向南及南西方向的古水流数据,指示秦岭造山带为须家河组的主要物源。对松潘-甘孜褶皱带复理石碎屑锆石测年结果限定其沉积年代为225-222 Ma,其物源区也主要来自秦岭造山带。这一结果说明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与须家河组在晚三叠世的大部分重叠的时间里具有相似的物源条件和前陆盆地特征,因此不可能是川西盆地的主要物源。在晚三叠世大部分时间里,川西前陆盆地与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之间可能被早期的龙门山裂谷(晚二叠世拗拉槽)遗迹分割。综合以上新的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与秦岭造山带具有很好的盆-山耦合关系,秦岭提供了须家河组的主要物源,秦岭造山带的前陆逆冲带渐次向南扩展,造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及沉积中心的南移。因此,提出了川西地区前陆盆地演化新的构造模式。

邓蕊[9](2020)在《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火成岩分布及控油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勘探表明,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南孟、龙虎庄、牛北斜坡中岔口地区均发育多期火成岩,其邻层碎屑岩储层发现了油藏,且部分火成岩试油见低产油流,但总体上油田规模较小。经过分析表明,火成岩作为储层时,油气显示大都较差,且作为储层的井非常的少,而火成岩作为遮挡层,对于碎屑岩油气藏的储存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在广泛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石油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火成岩岩石学等学科为基础,结合收集到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取芯、分析化验资料等资料,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火成岩的岩石学特征、期次及分布特征、油藏类型、火成岩与碎屑岩储层配置关系以及成藏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为油田实施二次精细勘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通过对文安斜坡火成岩薄片进行镜下观察分析得到,文安斜坡火成岩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玄武岩、辉绿岩和凝灰岩。玄武岩多呈灰黑色,斑状结构,斑晶为板状基性斜长石及辉石;主要组成矿物为基性斜长石、碱性长石和辉石。辉绿岩呈辉绿结构,嵌晶含长结构;主要成分有辉石和斜长石,极少含有磁铁矿、磷灰石和黄铁矿。凝灰岩主要是由火山灰和少量的玻屑、晶屑组成,晶屑主要为石英、斜长石,可见气孔及杏仁构造,杏仁内充满绿泥石,火山灰大多数已呈脱玻化、泥化,并伴有碳酸盐交代。利用测井曲线、地震资料,井震结合对文安斜坡沙一段、沙二段火成岩进行期次划分,并对沙一、沙二、沙三段火成岩分布进行研究。通过井震结合的方式,将沙一段、沙二段火成岩共划分成12个期次,其中沙二段对应I-V期,沙一下段对应VI-IX期,沙一上段对应X-XII期,分析各期次火成岩分布特征得到,II期火成岩分布最广,VIII期火成岩最厚。沙三段火成岩在文安斜坡广泛分布,呈北东—南西向分布,火成岩厚度向东逐渐减薄,厚度大致在1-197m之间。结合地震资料、测井综合解释资料以及试油数据对文安斜坡地区进行油藏精细解剖,解剖得到文安斜坡地区砂岩储层共发育有6种油藏类型,其中断块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断层—岩性油藏与火成岩无关,另外3种类型分别为火成岩削截型油藏、火成岩超覆型油藏以及火成岩侧向遮挡油藏,分析可得火成岩与碎屑岩储层的配置关系为火成岩削截碎屑岩储层、砂岩超覆于火成岩之上以及火成岩侧向遮挡碎屑岩储层。通过油藏解剖的结果对文安斜坡整体的成藏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安斜坡地区油气成藏的过程是霸县洼槽生成的油气在断层和砂层的共同疏导下由洼槽到斜坡呈阶梯状运移,通过鼻状构造,在斜坡带形成阶梯成藏,火成岩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对油藏起遮挡作用,整体形成了由火成岩作为遮挡的油气运聚阶梯成藏模式。

姜自然[10](2019)在《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断裂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形成和油气聚集成藏,地震资料上准确识别断裂是开展奥陶系断溶体油藏评价的基础。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火成岩影响了深层奥陶系断裂的准确识别。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强屏蔽和吸收造成地震资料品质差,导致中小尺度断裂不易准确识别,制约了断溶体油藏的勘探开发。火成岩岩性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影响了地震资料速度场的精度,造成地震资料中可能出现大量地下并不存在的假性断裂,加大了断溶体油藏勘探风险。论文从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和假性断裂定量判别技术研究入手展开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的识别,基于奥陶系断裂准确识别深入分析断裂分级分段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1)受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屏蔽及衰减,原始地震数据体的中、小尺度断裂剖面特征模糊且不易准确识别。本文通过断裂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正演模拟不同尺度断裂带在地震剖面的响应特征,为断裂的剖面解释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信号增强处理,并结合断裂敏感属性优选,清晰刻画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断裂的平面解释提供组合方案。通过断裂的平剖联合解释完成顺8北区块地震数据体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2)二叠系火山岩影响了偏移速度场的准确性,造成地震资料中产生假性断裂。准确的描述二叠系火山岩的岩相展布并建立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是开展工区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顺8北缺少二叠系火山岩段录井及测井资料,以相邻顺北1三维工区的录井及测井资料类比研究顺8北火成岩。首先,通过测井曲线交会分析不同岩性火成岩的电性特征,结合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对应的火成岩地震相。其次,以岩屑录井中的正常沉积岩,地震及测井资料中不整合波阻抗界面划分火成岩喷发期次。最后,对火成岩分期提取层间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结合各类火成岩的地震相特征精细刻画顺8北三维工区二叠系火山岩的分期岩相展布特征。(3)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研究是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从建立顺8北三维工区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入手,利用正演模拟高速火成岩偏移速度误差、厚度变化及断裂空间位置三种情况对下伏地层断裂成像的影响,分析假性断裂与高速火成岩空间位置关系。经研究得出地震数据体中的假性断裂常形成于英安岩岩体边界正下方地层中及英安岩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处对应的下伏地层中。(4)以顺北1三维工区高速英安岩测井平均速度替换顺8北三维工区背景速度场中英安岩速度,并通过正演模拟研究高速英安岩厚度、偏移速度误差对目的层假性断距的影响,建立假性断裂垂直断距定量计算关系式,判断英安岩边界及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下方地层断裂真假,剔除经定量计算后为假性的断裂,完成顺8北三维工区奥陶系真实断裂的识别。(5)在奥陶系真实断裂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断裂带发育规模分级和断裂带力学特征分段,提出断裂带分级、分段的标准。分析顺北1井区不同级别断裂及断裂不同应力段导致的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的差异。通过断裂特征、地震缝洞响应类比,实现顺8北工区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为勘探评价井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了基于高速火成岩叠加厚度判断假性断裂分布位置的技术。从建立研究区火成岩分布地质模型入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奥陶系假性断裂形成原因。研究可知假性断裂平面展布形态与二叠系英安岩叠加厚度的边界及等值线密集分布区域具有相似的形态。本技术可以在奥陶系目的层众多断裂中快速判断假性断裂位置并且筛选出不受火成岩影响的真实断裂。(2)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发明专利)。首先定量建立不同偏移速度误差下的断裂假性断距值与上覆二叠系英安岩厚度的拟合关系式,其次引入邻区溢流相高速火成岩速度计算研究工区地震资料处理时二叠系火山岩段偏移速度误差范围,并带入高速英安岩边界厚度计算地震资料处理时奥陶系断裂的最大假性断距值。当目标断裂在原始地震资料断距值大于假性断距最大值即可该判断是真实断裂。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提高火成岩岩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及检测多尺度断裂的地球物理技术组合,并提出了一套即使在缺少测井资料无法获得准确的地震速度情况下,仍能有效判别火成岩下伏地层中假性断裂的技术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顺8北工区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及断控油气富集评价研究。本研究形成的技术可为顺北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气勘探目标的选定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

二、SZ地区薄层玄武岩储层的地震解释及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Z地区薄层玄武岩储层的地震解释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2)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成储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现状
        1.2.2 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研究进展
        1.2.3 火山岩储层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地质背景和开发概况
        1.3.1 渤海海域中生界构造演化特征
        1.3.2 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地层及岩性特征
        1.3.3 研究区火山岩油气开发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论文创新点
    1.5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1 火山岩岩性特征
        2.1.1 火山岩岩矿学分析
        2.1.2 火山岩测井识别
    2.2 火山岩岩相特征
        2.2.1 火山岩相地质特征
        2.2.2 火山岩相测井特征
        2.2.3 火山岩相地震特征
    2.3 火山机构特征
        2.3.1 火山喷发旋回
        2.3.2 火山机构类型及模式
        2.3.3 火山地层分布规律
第3章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及物性特征
    3.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1.1 原生储集空间
        3.1.2 次生储集空间
    3.2 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
        3.2.1 早期成岩作用
        3.2.2 晚期成岩作用
    3.3 不同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
        3.3.1 孔隙度、渗透率及面孔率分析
        3.3.2 全岩、粘土含量及主量元素分析
第4章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及成储机理
    4.1 储层孔隙结构实验
        4.1.1 氮气吸附实验及结果
        4.1.2 高压压汞实验及结果
        4.1.3 核磁共振实验及结果
    4.2 储层孔隙微观定量表征
        4.2.1 核磁共振孔径分布
        4.2.2 孔隙结构微观量化表征
    4.3 火山岩储层微观成储机理
        4.3.1 差异性溶蚀作用分析
        4.3.2 粗面质火山岩微观成储机理
        4.3.3 流纹质火山岩微观成储机理
        4.3.4 英安岩微观成储机理
        4.3.5 玄武岩微观成储机理
        4.3.6 凝灰岩微观成储机理
    4.4 储层地质模式
        4.4.1 粗面质丘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4.4.2 流纹质穹窿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4.4.3 英安质层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4.4.4 玄武质盾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4.4.5 凝灰岩楔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第5章 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
    5.1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
        5.1.1 火山地层旋回界面
        5.1.2 岩性和岩相
        5.1.3 火山机构
    5.2 火山岩储层预测
        5.2.1 火山机构地震识别
        5.2.2 岩相地震识别
        5.2.3 裂缝识别及划分
        5.2.4 典型实例分析
第6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火山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
    2.1 研究区块地质背景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2.2.3 技术路线
        2.2.4 关键技术
第3章 构造解释及分析
    3.1 层位标定
    3.2 层位解释
    3.3 构造成图
    3.4 断层解释及裂缝预测
        3.4.1 相干体技术
        3.4.2 断裂分布特征分析
        3.4.3 裂缝预测
第4章 火山岩有利相带刻画
    4.1 火山岩相划分
    4.2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火山岩相识别
        4.2.1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4.2.2 火山岩相识别
    4.3 有利相带预测
第5章 火山岩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5.1 岩石物理分析
    5.2 波阻抗反演
    5.3 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5.3.1 曲线拟合
        5.3.2 优质储层分布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辽河坳陷新生界玄武岩储层展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基础、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基础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玄武岩油气藏分布
        1.2.2 国内玄武岩油气藏储层特点及成藏有利条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辽河坳陷地层发育特征
    2.2 辽河坳陷新生界火山岩分布特征
        2.2.1 房身泡组
        2.2.2 沙河街组
        2.2.3 东营组
        2.2.4 馆陶组
第3章 新生界火山岩岩性、岩相及分布特征
    3.1 新生界玄武岩岩性和岩相类型与发育特征
        3.1.1 玄武岩岩性划分及其发育特征
    3.2 玄武岩岩相划分及其发育特征
    3.3 新生界火山岩岩相分布特征
        3.3.1 房身泡组
        3.3.2 沙河街组
    3.4 小结
第4章 玄武岩内部结构刻画及其几何特性
    4.1 玄武岩地层单元划分与特征
    4.2 玄武岩相带刻画与定量表征
        4.2.1 基于野外剖面的玄武岩相带量化表征
        4.2.2 盆内-埋藏玄武岩相带量化表征
    4.3 玄武岩相带基本组成单元内部结构及其定量表征
        4.3.1 玄武岩基本组成单元的内部结构
        4.3.2 玄武岩基本组成单元的定量表征
    4.4 小结
第5章 玄武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展布规律
    5.1 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成因
    5.2 玄武岩储集物性特征及其与岩相关系
        5.2.1 玄武岩储集层物性特征
        5.2.2 玄武岩储集物性与岩相关系
    5.3 玄武岩储层评价及其展布规律
        5.3.1 玄武岩优质储层评价及发育规律
        5.3.2 玄武岩优质储层展布规律(以房身泡组为例)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W工区与G工区火成岩储层预测与速度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储层预测与速度建模基本理论
    2.1 地震相及地震属性
    2.2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2.3 地质统计学反演
    2.4 支持向量机
    2.5 小波包变换
3 W工区安山岩与花岗岩储层预测
    3.1 区域地质概况
    3.2 地震相与地震属性对W工区安山岩与花岗岩储层预测
    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震反演对W工区安山岩储层预测研究
4 G工区火成岩速度建模及精细评价研究
    4.1 G工区火成岩特征
    4.2 G工区火成岩地震相、地震属性研究
    4.3 基于db5小波包变换的声波曲线重构
    4.4 G工区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4.5 G工区反演速度体质控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川西南地区深层断裂系统及其对二叠系火山岩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川西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研究现状
        1.3.2 基底断裂研究现状
        1.3.3 二叠系火山岩研究现状
        1.3.4 勘探现状
        1.3.5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四川盆地地层系统与区域不整合面
        2.2.1 基底
        2.2.2 四川盆地地层系统
        2.2.3 区域不整合面特征
    2.3 构造单元划分
    2.4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5 小结
3 川西南二叠系火山岩岩性与岩相特征
    3.1 单井火山岩岩性与岩相识别
    3.2 各火山岩岩性测井曲线特征
        3.2.1 溢流相
        3.2.2 爆发相
        3.2.3 火山通道相
        3.2.4 火山沉积相
    3.3 连井岩相识别
    3.4 火山旋回分析
    3.5 火山岩地震相岩相识别
    3.6 小结
4 川西南地区火山岩分布
    4.1 地球物理方法识别火山岩分布
    4.2 川西南地区火山岩相分布情况
    4.3 小结
5 川西南地区深层断裂系统
    5.1 地球物理方法识别断裂分布
    5.2 剖面中识别的断裂分布
    5.3 基底断裂平面特征
    5.4 川西南地区深层断裂三维显示
    5.5 小结
6 川西南地区火山机构与火山口的分布预测
    6.1 断裂对火山岩的控制作用
    6.2 火山机构的判断与火山口预测
        6.2.1 火山喷发模式
        6.2.2 剖面上的火山机构特征
    6.3 火山机构模式
    6.4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3 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1.2.2 国内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1.2.3 川西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秦岭造山带
        2.1.2 松潘-甘孜褶皱带
        2.1.3 龙门山逆冲推覆带
        2.1.4 扬子板块
    2.2 川西盆地演化过程及构造特征
        2.2.1 盆地演化历史
        2.2.2 川西盆地构造特征
    2.3 川西盆地地层划分
        2.3.1 盆地基底
        2.3.2 沉积盖层
3 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3.1 晚三叠世地层特征
    3.2 沉积相标志
        3.2.1 沉积岩的颜色
        3.2.2 沉积岩结构
        3.2.3 沉积构造
        3.2.4 测井曲线特征
    3.3 连井剖面对比
        3.3.1 渔1井-雾1井剖面对比
        3.3.2 元坝1井-大深1井剖面对比
        3.3.3 川40井-关基井剖面对比
        3.3.4 龙深1井-马深1井剖面对比
    3.4 地层厚度及沉积相分布特征
        3.4.1 须一段沉积特征
        3.4.2 须二段沉积特征
        3.4.3 须三段沉积特征
        3.4.4 须四段沉积特征
        3.4.5 须五段沉积特征
    3.5 须家河组古水流分析
4 须家河组碎屑锆石U-Pb测年及物源分析
    4.1 LA-ICP-MS工作原理
    4.2 样品采集及处理
    4.3 碎屑错石分析结果
        4.3.1 锆石形态及成分特征
        4.3.2 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
    4.4 川西盆地周缘构造单元锆石年龄
    4.5 须家河组碎屑锆石来源分析
5 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复理石沉积及碎屑锆石U-Pb定年
    5.1 松潘-甘孜褶皱带地质背景
    5.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3 分析结果
    5.4 晚三叠世复理石碎屑锆石来源分析
    5.5 松潘-甘孜晚三叠世复理石盆地的演化历史
6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演化
    6.1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的性质
    6.2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原型盆地的展布特征
    6.3 川西前陆盆地演化历史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火成岩分布及控油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火山—沉积层序研究
        0.2.2 作用机理研究
        0.2.3 成岩作用研究
        0.2.4 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
        0.2.5 成藏组合研究
    0.3 研究内容及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区域构造演化
    1.3 区域地层特征
    1.4 区域沉积特征
    1.5 火成岩活动简史
第二章 火成岩岩性岩相
    2.1 火成岩岩石学特征
        2.1.1 玄武岩
        2.1.2 辉绿岩
        2.1.3 凝灰岩
    2.2 火成岩岩相
        2.2.1 爆发相
        2.2.2 溢流相
        2.2.3 浅成侵入相
第三章 火成岩期次划分及分布范围研究
    3.1 火成岩期次划分
        3.1.1 单井期次划分
        3.1.2 连井期次划分
    3.2 各期次火成岩分布特征
第四章 油藏精细解剖
    4.1 油气显示状况
    4.2 火成岩储层油藏精细解剖
    4.3 砂岩储层油藏精细解剖
    4.4 油藏类型总结
        4.4.1 火成岩油藏
        4.4.2 碎屑岩油藏
第五章 藏—储—火成岩配置关系研究及成藏有利区预测
    5.1 火成岩相关油气藏的藏—储—火成岩配置关系研究
    5.2 成藏模式分析
    5.3 成藏有利区预测
        5.3.1 削截型有利区
        5.3.2 超覆型有利区
        5.3.3 微幅度构造有利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塔北断裂控藏的认识
        1.2.2 顺北油气勘探现状
        1.2.3 断裂带识别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小尺度断裂无法清晰识别
        1.3.2 地震资料存在假性断裂
        1.3.3 断裂识别技术的局限性
        1.3.4 断控油气富集规律不清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7.1 主要认识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带成藏控制作用
        2.3.1 断裂带控储作用
        2.3.2 断裂带控藏作用
第3章 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
    3.1 断裂带的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
        3.1.1 断裂错断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
        3.1.2 缝洞体的断裂剖面响应特征
    3.2 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
        3.2.1 信号增强处理
        3.2.2 断裂敏感属性优选
    3.3 断裂精细解释
第4章 火成岩地震识别及描述技术研究
    4.1 火成岩岩性-地震反射特征
        4.1.1 火成岩类型及其测井特征
        4.1.2 火山岩地震相特征
    4.2 火山岩喷发期次划分
        4.2.1 录井及测井揭示的顺北1火成岩喷发期次
        4.2.2 地震资料类比的顺8北火成岩喷发期次
    4.3 火成岩分期岩相展布特征
        4.3.1 顺北1三维区块
        4.3.2 顺8北三维区块
第5章 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
    5.1 假性断裂成因分析
        5.1.1 火成岩速度分析
        5.1.2 断裂正演成像分析
    5.2 假性断裂主控因素
    5.3 假性断裂位置判断
第6章 假性断裂精确识别
    6.1 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
        6.1.1 假性断距计算步骤
        6.1.2 假性断距的模拟分析
        6.1.3 假性断裂的定量判别
    6.2 顺北评2井勘探失利分析
第7章 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
    7.1 断裂发育特征
        7.1.1 平面展布
        7.1.2 断裂分级
        7.1.3 断裂分段
    7.2 断裂带油气富集特征
        7.2.1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级控制
        7.2.2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段控制
        7.2.3 顺8北区块油气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SZ地区薄层玄武岩储层的地震解释及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J]. 陈建文,杨长清,张莉,钟广见,王建强,吴飘,梁杰,张银国,蓝天宇,薛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01)
  • [2]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成储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D]. 岳庆友. 吉林大学, 2021(01)
  • [3]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D]. 贺紫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21(10)
  • [4]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辽河坳陷新生界玄武岩储层展布规律研究[D]. 冷庆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6]W工区与G工区火成岩储层预测与速度建模研究[D]. 蒋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川西南地区深层断裂系统及其对二叠系火山岩的控制作用[D]. 张博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D]. 木红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9]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火成岩分布及控油特征研究[D]. 邓蕊.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10]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D]. 姜自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深圳地区玄武岩薄储层地震解释与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