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综合康复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恢复比较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综合康复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恢复比较

一、The recovery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simple pharmacotherapy on the patients after stroke during the period of sequela(论文文献综述)

丁柳尹[1](2021)在《腹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后遗症期痉挛性瘫痪患者经过腹针疗法或普通针刺治疗前后痉挛状态分级的变化,明确腹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将入选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腹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每组各40例。(2)每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进行一次痉挛状态分级的评定,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患侧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并做好记录。(3)两组患者于每次针刺过程中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是否有针刺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发生,迅速做出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1个疗程为5天,每周休息2天,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痉挛状态分级、临床痉挛指数、患侧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并做好记录。(4)试验结束后,整理、录入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85.00%和62.50%,经分析,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痉挛状态分级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间痉挛状态分级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患侧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临床痉挛指数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患侧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腹针疗法对脑梗死后遗症期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优于体针。(2)在总有效率方面,两种方法均能减轻痉挛状态的分级,但腹针疗法的治疗效果优于体针。(3)腹针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痉挛状态分级、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能力和患侧肢体运动能力。(4)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亦未出现明显不适或不良反应,说明腹针疗法治疗本病安全可靠。

王洪江,刘少丽[2](2021)在《针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修复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修复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中位年龄69岁;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中位年龄68岁。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针灸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修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各个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血流量、基底动脉血流量、右侧椎动脉血流量提升更为显着(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均P<0.05),FAC、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下降更为显着,FAC、FMA量表评分上升更为显着(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62%(44/47)显着高于对照组74.47%(35/47)(P<0.05)。结论针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能够更快促进脑血流动力学恢复,患者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更为迅速,临床疗效更优。

戴晓辉[3](2021)在《灵龟八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灵龟八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应用常规针刺两种方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中临床疗效的差异,来评价灵龟八法的有效性。为灵龟八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运用SPSS23.0使用随机法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30例,治疗组脱落1例,剩余31例。两组均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予对相应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予常规针刺的同时,根据患者就诊的真太阳时,推算灵龟八法相应的组穴配合针刺。1次/日,6次/疗程,共2疗程,在结束治疗1月后随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三个时间点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价。采用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NIHSS评分表、Barthel评分表对患者感觉功能、神经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三方面进行评价。总体疗效采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17版)制定标准。结果1感觉障碍评定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前与随访积分组内对比,经统计学计算p<0.05。两组患者于治疗后与随访两个时间点,两组积分进行组间对比,经统计学计算均p<0.05。提示两种治疗手段均可改善患者感觉障碍,且治疗组在改善感觉障碍方面的优于对照组。2 Barthel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前与随访积分组内对比,经统计学计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随访两个时间点,两组积分进行组间对比,经统计学计算均p<0.05。提示两种治疗手段均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 NIH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前与随访积分组内对比,经统计学计算p<0.05。两组患者于治疗后与随访时两个时间点,两组积分进行组间对比,经统计学计算均P>0.05。提示两种治疗手段均能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但两种治疗手段之间无显着差异。4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3%,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从总体疗效方面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整体情况,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灵龟八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均有疗效。2在感觉障碍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灵龟八法结合常规针刺法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效更佳。3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灵龟八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相比,尚不能认为具有更佳的疗效。4在总体疗效方面,灵龟八法结合常规针刺相较于常规针刺对患者的整体状况改善具有更佳的疗效。

李宇霄[4](2021)在《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来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头体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旨在探索临床行之有效的中医针刺康复方案。方法研究一: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收集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并核对结果,采用Risk of Bias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纳入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者,符合入组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头体针联合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个时点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偏瘫下肢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简化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功能性步行功能分级(FAC)、Tinettigait assessment(TGA)、改良Barthe1指数(MBI),以评估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痉挛程度、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步行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结果研究一:经严格筛选后纳入17篇文献,纳入受试者1279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有效率[rr:0.16,95%CI:(0.12,0.21),P<0.00001];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MD:9.35,95%CI:(6.65,12.05),P<0.00001];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MD:12.99,95%CI:(7.21,18.77),P<0.0001];改善患者偏瘫侧下肢痉挛程度[MD:-0.62,95%CI:(-0.93,-0.31),P<0.0001]。研究二:本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对照组为回顾性病例,既往于就诊东方医院康复科,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共30例,治疗组1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神经功能:治疗4周后,两组NDS评分交治疗前相比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DS评分无显着下降(P<0.05)。2.肢体痉挛程度:治疗4周后,两组CSI总分与治疗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腱反射、阵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SI总分降低(P<0.05),治疗组肌张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腱反射、阵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活动能力:治疗4周后,两组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MBI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4.肢体运动功能:治疗4周后,两组FMA-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MA-L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5.步行能力:治疗4周后,两组FAC分级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AC分级显着提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TG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GA评分显着提高(P<0.05),在步态与平衡功能上显着改变(P<0.05)。6.治疗有效率:以MAS分级为标准,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4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1.5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结论1.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与单纯康复训练相当。2.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主要体现在降低肌张力方面,而对腱反射、阵挛无显着。3.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主要体现在步态和平衡功能上。

李红培[5](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李琬瑜[6](2021)在《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温通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子午流注学术理论为基础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过程中时间对于疗效的影响程度,对子午流注纳甲法与温通针法相配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程度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广意义的治疗方法。方法共纳入64例中风后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诊断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前进行基本资料统计,保证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31例(脱落1例),脱落病例均因未能按疗程接受治疗脱落。两组在进行“扩冠、稳定血压、控制血糖”等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针灸治疗均在开穴后施以温通针法,留针20min,治疗组采用纳甲法开穴后留针10min,对照组未采用纳甲法开穴,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0天休息2天,进行2个治疗疗程,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VAS评分、FMA评分及关节肿胀评分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从而对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温通针法对于患者患侧肩、手关节的疼痛、水肿和上肢运动功能是否有所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VAS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组间无明显差异(Z=-0.679,P=0.497>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2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的VAS评分进行比较,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和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71.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6.7%,治疗组疗效更好。2治疗前两组对FMA评分进行t检验组间无明显差异(t=1.720,P=0.091>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的FMA评分进行比较,对两组数据与治疗前进行组间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有效率61.3%高于对照组53.3%,治疗组疗效更好。3治疗前两组对关节水肿程度评分进行卡方检验组间无明显差异(x2=1.826,P=0.609>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1个后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和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纳甲法开穴与非纳甲法开穴配合温通针法均可有效改善减轻患肢疼痛及关节水肿,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评分。2按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结合温通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在减轻患者患肢疼痛及关节水肿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方面略优于对照组。3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主要与气机瘀滞不通有关,子午流注与温通针法配合使用可有效治疗痹证之经络不通。子午流注理论虽复杂,但临床应用穴位较为灵活且操作更为简便,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且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朱婷[7](2021)在《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痉挛性构音障碍是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度。本研究通过对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单纯针刺对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等指标的影响,为优化卒中后构音障碍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的对象均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病房或门诊,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的卒中后痉挛性构音障碍患者,共收集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留针30min,每日针刺一次,每周6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刺激30min以上,每周刺激5次,2周为一疗程,每个病人连续治疗1个疗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各项观测指标进行评价,包括NIHSS和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记录患者各项得分情况,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和NHI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后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的NHI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无论是单纯针刺还是针刺结合NMES,均对卒中后痉挛性构音障碍有一定的疗效。2经过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发现治疗组(针刺结合NMES)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单纯针刺),更有益于患者构音功能的改善。3单纯针刺与针刺结合NMES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疗效相当。4 NMES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不良事件少,易于临床推广,故针刺结合NMES可作为治疗卒中后痉挛性构音障碍的新疗法。

孙珊[8](2021)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推测,2030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比2010年升高约50%。已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脑卒中后遗症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失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康复治疗作为干预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必要手段,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脑卒中患者预后情况。因此,使用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十分必要。目前,常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研究报道,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中医针刺等)可表现出更理想的康复效果,但缺少更多的实验支持。因此,进一步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干预效果,有其临床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以评价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研究目的:探究12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积极干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脑卒中患者64例(年龄在50-80岁之间,无明显并发症),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男24例,女8例)和实验组(n=32,男26例,女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实验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干预12周,每周5天。在12周干预前后,两组分别通过Brunnstrom肢体功能评定、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采用Barthel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血钙、c反应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评估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水平、脂代谢水平、营养水平以及炎症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力求达到改善脑卒中患者增进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研究结果:1.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Brunnstrom患侧上肢、Brunnstrom患侧手、Brunnstrom患侧下肢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提升(p<0.05),实验组患者Brunnstrom患侧上肢、Brunnstrom患侧手、Brunnstrom患侧下肢评分都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提升(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的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有显着性提升(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显着性提高(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下降(p<0.05),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上升(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3.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血钙、c反应蛋白反应评估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脂代谢、营养、炎症等方面的变化。(1)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的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的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有显着性降低(p<0.05)。(2)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脂代谢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有所上升,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3)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论:12周综合康复可对脑卒中患者产生积极的干预效果,具体表现在其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显着提升、生活质量的显着提高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显着改善。

卢梦叶[9](2021)在《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相关评价量表的评分,观察其对脑出血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为综合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方法。方法:收集于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方案+基础治疗方案,其中康复治疗方案包括针刺治疗和综合性肢体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疗程4周,基础治疗方案参考《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公识》,采用脑出血指南中的规范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康复治疗方案+基础治疗方案。(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入组时行1次治疗,余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在研究过程中,分别选取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4周后、治疗完成半年后四个观察时间节点,对患者进行量表评估,主要疗效指标为临床肌力学分级,次要指标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偏瘫肢体功能评定、偏瘫手指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 Deficit Scale,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结果:(1)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每个观察时间节点的临床肌力学分级、偏瘫肢体功能评定、偏瘫手指功能评定、NDS、ADL评分的组内比较中,均较治疗前表现出差异(均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仅在MAS组内对比评价中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首次治疗后及MAS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在其他观察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组间差值比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发现在肌张力评定中,两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量表差值在首次治疗后、治疗4周后、治疗完成半年后均表现出差异,且治疗组差值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疗效肯定,优于单纯针刺康复治疗,具有明显的即时效应和更稳定的远期疗效。该技术精确性和安全性高,造成的损伤小,且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林秀梅[10](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二、The recovery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simple pharmacotherapy on the patients after stroke during the period of sequel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recovery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simple pharmacotherapy on the patients after stroke during the period of sequela(论文提纲范文)

(1)腹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价
    5.质量控制方法
    6.数据处理方法
    7.结果与分析
讨论
    1.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认识
    2.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治疗
    3.腹针的理论基础
    4.腹针的取穴依据与作用原理
    5.普通针刺的取穴依据及作用原理
    6.实验结果分析
    7.腹针疗法的治疗优点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梗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灵龟八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基础治疗
        2.3 针刺治疗
        2.4 健康宣教
        2.5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2.6 观察时间点
        2.7 注意事项
        2.8 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情况
        2.9 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量表积分比较
        3.3 疗效对比
        3.4 疗效指标结果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认识
        1.1 神经损害引起感觉障碍
        1.2 大脑半球不同部位损害引起的感觉障碍
        1.3 缺血性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治疗的理论依据
        1.4 现代医学对针刺治疗感觉障碍的理论认识
    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认识
        2.1 气血亏虚引起偏身感觉障碍
        2.2 气血维持人体正常感觉的作用
    3 灵龟八法的理论依据及推算方法
        3.1 灵龟八法的源流
        3.2 灵龟八法的理论构成
        3.3 灵龟八法治疗偏身感觉障碍的理论依据
        3.4 灵龟八法穴位“开”“闭”状态的实验研究
        3.5 灵龟八法选用真太阳时的依据
        3.6 灵龟八法开穴推算
    4 疗效评价量表选择
结论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病的理论源流与治疗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西医认识
        2.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治疗现状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进展
        1.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现状
        1.1 中药内服
        1.2 中药外用
        1.3 针刺疗法
        1.4 灸法
        1.5 推拿手法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干预措施
        1.4 主要结局指标
        1.5 文献排除标准
        1.6 文献检索
        1.7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8 偏倚风险评价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2.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3.1 局限性
        3.2 展望
        4. 结论
    研究二 头体针联合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1. 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案
        1.7 观察与评价指标
        1.8 数据整理与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疗效指标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认识
        3.2 立题依据
        3.3 选穴依据
        3.4 结果分析
        3.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和成果

(5)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偏倚性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依从性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采集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情况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7.3 临床疗效
    8 讨论与结论
        8.1 立题依据
        8.2 干预策略
        8.3 评价手段选择
        8.4 结论
        8.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温通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剔除、终止标准
        2.6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方法
        3.2 盲法原则
        3.3 治疗方案
    4 疗效评估方法及指标
        4.1 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评价
    5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5.1 病例资料收集
        5.2 统计学数据处理
    6 分析与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结果分析
        6.3 不良事件的处理与记录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1 发生机制
        1.2 临床分期
    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3 对子午流注针法的认识
        3.1 对子午流注纳甲法机理探讨
        3.2 干支与五腧穴五行理论
        3.3 子午流注开穴方法推算
    4 对生物节律性的认识
        4.1 子午流注与生物节律相关性的认识
        4.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与生物节律相关性的认识
    5 对温通针法的认识
        5.1 温通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机理探讨
        5.2 温通针法临床应用
        5.3 纳甲法与温通针法配合治疗肩-手综合征优势探讨
    6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方法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评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指标观察时间
        3.3 疗效评价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6 临床数据
        6.1 研究对象的基线分析
        6.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构音障碍的认识
    2 传统医学疗法
        2.1 中药治疗构音障碍
        2.2 针刺治疗构音障碍
        2.3 推拿治疗构音障碍
    3 针刺选穴依据
    4 现代医学对痉挛性构音障碍的认识
    5 NMES的选择与机理
        5.1 NMES的选择
        5.2 NMES治疗痉挛性构音障碍的机理
    6 观察指标的选择
        6.1 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
        6.2 NIHSS
    7 研究结果分析
        7.1 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比较
        7.2 NHISS评分比较
    8 安全性分析
    9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研究之处
    10 课题不足与展望
        10.1 课题不足
        10.2 课题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脑卒中概述
        1.1.1 脑卒中的概述与临床表现
        1.1.2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1.1.3 脑卒中的典型症状
        1.1.4 脑卒中对患者的影响
        1.1.5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1.1.6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1.7 脑卒中的干预研究
    1.2 .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常规康复治疗
        1.2.2 物理康复治疗
        1.2.3 综合康复疗法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实验法
        1.2.4 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
        2.1 康复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指标的对比
        2.2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变化
        2.3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2.4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3.1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3.2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3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1.1 脑出血的病因病机
        1.2 脑出血的治疗
    2. 西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脑出血的治疗
        2.4 脑出血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现代康复治疗
    3. 研究意义及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1. 病例选择和临床资料收集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标准
        2.2 西医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中止试验标准
    6. 病例的脱落及处理
    7. 剔除标准
    8. 研究方法
        8.1 主要仪器
        8.2 伦理审查与试验注册
        8.3 治疗方法
        8.4 疗效指标及安全性
        8.5 随访方法
        8.6 观察时间节点
        8.7 统计学方法
    9. 病情资料评估
        9.1 一般情况
        9.2 治疗前基线比较
    10. 治疗结果
        10.1 治疗前后总有效率对比
        10.2 主要疗效指标组内对比
        10.3 主要疗效指标组间差值对比
        10.4 次要疗效指标组内对比
        10.5 次要疗效指标组间差值对比
        10.6 安全性分析及不良事件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课题立意
    2. 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脑出血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理论探讨
        2.1 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的优势
        2.2 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的作用机制
    3. 研究结果分析
    4. 结论
    5. 问题与不足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The recovery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simple pharmacotherapy on the patients after stroke during the period of sequela(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丁柳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针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修复的价值[J]. 王洪江,刘少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0)
  • [3]灵龟八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戴晓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D]. 李宇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温通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D]. 李琬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D]. 孙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卢梦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综合康复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恢复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