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建设与污染集中治理的探讨

工业园区建设与污染集中治理的探讨

一、工业园区建设与污染集中控制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秦瑶[1](2021)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水污染治理研究 ——以临安区青山湖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刘沆[2](2021)在《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石能源的持续开发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排放强度逐年上升,对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传统虚拟电厂应用项目普遍存在能源结构单一、参与市场不足、能源耦合关系稀疏和新型负荷缺失等显着问题,导致传统虚拟电厂的运行稳定性差、经济效益低、风险管理难度大。在此背景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概念逐步成为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式,通过进一步聚合电转气装置(P2G)、燃气锅炉等气电转换设备,使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减少了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影响。然而,当前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行控制及市场运营研究还较为缺乏,无法有效协调多类型灵活性资源并入虚拟电厂,支撑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调度优化及市场运营决策。基于此,亟需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展开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以便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可控负荷、电转气耦合设备等灵活性资源参与虚拟电厂调度提供强大动力,有效支撑电力系统与虚拟电厂的协同运行,提高虚拟电厂的经济效益与运行效率。第一,基于气电虚拟电厂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阐明了本文所研究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首先,围绕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主要类型阐述了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础理论;其次,为了实现供给侧多能互补和负荷侧综合互动的运行目标,从形态特征、结构特征、技术特征和应用特征四个方面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营运行特征进行了详细分解;再次,基于气电虚拟电厂多种能源主体的复杂结构及相互关系,梳理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外部能源市场的类型和运营优化模式及内部各类能源形式和设备的协同运行模式;最后,针对国内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经验总结,并指出对气电虚拟电厂经验启示,为本文后续章节开展相关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基于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的不确定性以及能源价格波动对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带来的风险,建立了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内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需求、碳排放权价格及能源电力价格的不确定性,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对上述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建模;其次,构建了以系统经济效益最优、碳排放最小为目标的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改进捕食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和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北方某气电虚拟电厂为例,设置了六种不同情景进行了对比研究,验证了在计及内外部多重不确定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第三,基于电动汽车特性及耦合设备运行特性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建立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对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可与电动汽车耦合运行的虚拟电厂相关设备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考虑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行结构;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在日前能量市场中的运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然后,考虑了运营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多维度问题,为了提高粒子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计算精度,避免早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ent映射的改进混沌优化算法,以及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工业园区进行实例分析,并对四种情景下的系统收益进行了优化求解,得到了气电虚拟电厂各设备在运行日各时刻的优化出力方案,证实了考虑电动汽车充放电特性并将其与P2G设备引入气电虚拟电厂可显着提升系统收益。第四,基于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特性分析,建立了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负荷特性,设计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总体框架;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各耦合设备出力交换功率和多能源需求响应的互动关系,考虑可控负荷、电力网络、热力网络、天然气网络及能源耦合、存储设备等约束,构建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运营优化模型;然后,针对综合需求响应中各种能源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在原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均值-方差模型,实现了气电虚拟电厂效益最大化并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最后通过算例和多情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了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相比于传统需求响应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益。第五,基于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多种能源市场交易中面临内外部多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运营的全流程风险评价模型。首先,从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不同特性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造成的风险影响;其次,结合气电虚拟电厂的运行结构和特点,多维度考虑了外部政策、参与主体、耦合技术、运营交易、信用管理5个方面,设计了包含29个风险评价指标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熵权-序关系赋权法和云模型解决不确定性评价信息的优点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熵权-序关系法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最后,针对四种场景下的气电虚拟电厂进行算例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场景及不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德格吉日夫[3](2020)在《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在传统能源系统中,各能源子系统之间的运行结构单一、耦合关系稀疏和能量损耗严重,凸显了我国能源、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加速形成了新—代能源系统的提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集成考虑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转换、能源存储和能源消费全过程的能源系统,有效促进了系统源-荷-储协同互补利用,提高了各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但是,目前针对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之间如何协同运行优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此,亟需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展开相关深入研究。第一、基于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现行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围绕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协同优化模型和效益评价模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综合能源系统概念、特征和发展过程三个方面梳理了综合能源系统基础理论,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综合能源系统实施现状,并进行了经验总结;最后,对比分析了电-热、电-热-冷和电-热-冷-气三种协同优化模式,论证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结构和协同条件。第二、基于综合能源各子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的强耦合性,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联合预测模型。首先,深入剖析了电、热、冷、气能源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其次,借助多任务学习理论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了多元负荷联合需求预测模型,识别了联合预测模型输入变量,设计了联合预测模型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算例分析,预测了系统中的电、热、冷、气负荷需求,从预测精度和训练时间两个方面,验证了多元联合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第三、基于单一能源系统各能源之间无法相互转化利用,针对多种能源转换设备参与系统运行建立了源-源协同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 CCHP联供机组、P2G设备和其他能源转换设备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能源系统源-源运行结构;其次,以系统净收益最大化和可再生能源弃能率最小化为目标,以多元负荷联合需求预测的负荷数据为基本参数,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多目标协同优化求解算法;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四种不同情景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多能源转换设备参与系统源-源协同运行,有助于提高各能源的综合利用率。第四、基于风电和光伏出力、以及负荷的不确定性对运行系统带来的风险,建立了源-荷协同双层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风电、光伏、负荷不确定特性,以及设计了源-荷协同运行结构;其次,以系统运行成本最低、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最高为目标,构建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双层优化模型;然后,计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出力、以及负荷不确定性,引入鲁棒优化理论和随机机会约束规划理论,分别建立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优化上层模型和下层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建模;再次,提出了建立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双层规划优化模型的萤火虫算法,以及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基地进行实例分析和多情景对比,有效提升了可再生能源消纳率和降低系统综合运行成本。第五、基于需求响应策略可以有效引导用户改变用能习惯和负荷曲线,建立了考虑多元负荷需求响应策略下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型。首先,深入分析了需求响应负荷特性,包括可中断负荷、可转移负荷和可调节负荷特性,设计了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运行结构;其次,根据系统各机组出力交换功率和机组出力需求响应调整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两阶段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求解算法和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进行实例分析和多情景对比讨论,验证了需求响应策略参与系统源-荷-储协同运行,可以有效增加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第六、基于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主体参与协同优化项目,建立了考虑多维指标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效益评价模型。首先,从相关政策、外部市场和终端用户三个方面,分析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影响关系;其次,从外部、经济、环保和社会四个维度,设计了包含24个评价指标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考虑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解决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方面展现的优势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设置了四种协同优化模式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凸显了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式的优势。

汪慧敏[4](2020)在《并网型多微网优化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电网技术的发展,邻近区域微电网实现互联互通将成为未来微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多微网形式开展电能量的协同优化调度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不同于单微网优化调度,多微网中各子微网主体不同,各子微网的优化目标和多微网运营商的优化目标不相同;日前短期功率和负荷预测值与实际运行值存在偏差,因此基于短期预测值的日前优化调度结果与实际工况存在较大偏差,越接近实际运行时刻,偏差越小。在此背景下,仅考虑单一主体或单一时间尺度的传统微网优化调度与未来的能源发展需求不匹配。为了兼顾并网多微网系统内多方主体利益、修正理想工况与实际工况的偏差,从而提高其运营经济性、可行性和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研究电力市场环境下并网型多微网协同优化调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开展了并网型多微网多时间尺度分层协同优化调度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目前国内外微电网优化调度研究现状、并网型多微网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性分析。2、对多微网特征以及多微网系统内“源-荷-储”单元进行了介绍分析。阐述了并网型多微网系统典型拓扑结构及通信架构,介绍了其基本组成单元;将多微网分成智慧社区型、工业园区型、偏远地区型三种类型,并分析其源荷特征;进一步建立了多微网内“源-荷-储”单元的数学模型,描述其运行特性、需满足的约束及调度成本计算方法,为后续章节中多微网协同优化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涉及到的“源-荷-储”单元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储能系统、微型燃气轮机和多微网内负荷。3、对多微网多时间尺度协同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智慧社区多微网系统的多时间尺度双层优化调度模型:日前双层联合优化模型包括社区多微网层和自治区域层双层模型,上层以智慧社区多微网运营商收益最大化和环境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通过将排污成本转化为经济性指标后与智慧社区多微网运营商的运行经济性指标加权求和,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求解;下层以自治区域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包含与社区多微网运营商的交易成本、自治区域内可控单元的调控成本。接着介绍了模型求解算法和求解流程,包括基于目标级联法的日前优化调度方法以及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日内滚动优化求解方法。4、针对日前双层联合优化模型采用目标级联法求解,介绍了其算法原理和求解流程;针对日内自治区域滚动优化模型,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的算法原理和求解流程。由目标级联法和模型预测控制共同求解并网型多微网系统的多时间尺度分层协调优化模型,以某社区型多微网系统为算例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基于仿真计算出优化调度结果,分析了多时间尺度分层协同优化调度结果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收敛性,验证了本文所提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辛佳诺[5](2019)在《NC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及自动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的快速迅猛发展,我国工业区的数量在快速增长,工业区污染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电镀园区的电镀废水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必须进行单独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放。本项研究主要对NC电镀工业园区综合污水的处理工艺方案进行研究,优选出科学合理的处理工艺,并进行工艺设计,为该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以NC电镀工业园区电镀废水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确定该电镀工业园区电镀废水的处理工艺,并通过小试试验验证主要处理工艺单元的处理效果。研究内容包括综合电镀废水水量、水质的分析与确定;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与分析;主要处理工艺单元的处理效果的实验验证;处理工艺的设计计算,运行效果分析与讨论。根据NC电镀工业园区的规划并类比其他电镀工业区,确定处理规模为1200m3/d;根据园区内已有企业水质的实测,并参考其他电镀企业的水质,确定含氰废水CN-=28.65mg/L;含铬废水 Cr6+=35.3mg/L;综合废水总锌=15.8mg/L,总铜=15.64mg/L,总镍=15.71mg/L。出水执行《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根据该电镀工业园区的水质特点和出水水质要求,采用含氰废水、含铬废水分别预处理,然后与综合废水一起处理的方案。含铬废水预处理采用化学还原法,含氰废水预处理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法,综合废水采用絮凝—沉淀—高效过滤的处理工艺。二氧化氯氧化除氰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N-含量为28.65mg/L的含氰废水,当二氧化氯与CN-的比为4:1时,CN-的剩余浓度为0.29mg/L,再增加投药量,处理效果提高不明显。还原法除铬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r6+含量为35.26mg/L的含铬废水,当焦亚硫酸钠与Cr6+的比为4:1时,Cr6+的剩余浓度为0.18mg/L,再增加投药量,处理效果提高不明显。综合废水絮凝沉淀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PAM的投加量在1mg/L,PAC投加量为2.5mg/L时,COD的剩余浓度为80mg/L。建成后的试运行结果表明,NC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指标分别为:总铬=0.5mg/L、总氰化物(以 CN-计)=0.26mg/L、总镍=0.43mg/L、总铜=0.42mg/L、总锌=1.3mg/L,达到设计出水水质要求。含铬废水预处理采用化学还原法,含氰废水预处理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法,综合废水采用絮凝—沉淀—高效过滤的处理工艺适合NC电镀工业园区废水的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该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保护当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王雪岩[6](2019)在《环境影响评价视角下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法研究 ——以舒兰市经济开发区为例》文中认为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了国内各类规划项目均需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但并没有强制执行。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正式颁布,但条例中涉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对于具体规划程序与方法的指导并没有明确系统说明。所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体系、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体系方面仍存在许多缺陷。论文首先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是对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先测评,尽早鉴别和发现发展规划决策中存在的潜在环境问题,并对影响和后果提出适宜的避免和减缓措施,在此条件下,以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产业园区规划理论为出发点,总结目前国内外法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实证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花园口经济区的项目背景、规划原则、以及具体规划内容,发现花园口经济区的主要问题是河口海域与非完整工业体系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完善产业结构、划分环境功能、彰显地域特色、平衡资源环境以及规划优化补偿的手段,完成了绿色产业聚集区和生态宜居城市的构建。借鉴花园口经济区的成功方法,分析舒兰市经济开发区的环境条件与经济增长矛盾,基于舒兰地区用地紧张、食品加工企业位于工业区、全国农业主产区的基本特征,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从保护水源、土壤、空气的角度,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用地规划内容、功能分区、总体规划布局等内容,得到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下的舒兰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集中建设、产业更替、清洁生产的有效方法。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规划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成为产业园区规划的重要标准,这是解决当今面临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社会发展与生态破坏等矛盾的直接手段。以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为指导的产业园区规划方法尝试,结合产业园区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与现状劣势,从系统论角度,顺应现实发展需要的规划设计视角,明确了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方向,也是对我国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法的完善。

刘畅[7](2019)在《考虑电网调峰需求的区域型主动配电系统调度学习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优化调度方式不断成熟,光伏(PV)、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得以大规模应用,用户用电方式也更加智能化和多样化,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实现节能减排的主动配电系统(ADS)应运而生。但新能源出力的随机变化和用户用电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大电网的调峰难度不断加大,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为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满足电网调峰需求,提高主动配电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增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控性,调度机构需要对电网调峰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并对各区域型主动配电系统内的新能源、储能、柔性负荷等分布式调峰资源进行协调优化控制。论文针对含光伏、全钒液流电池(VRB)储能装置与多类型柔性负荷的工业园区型主动配电系统,在考虑源荷随机性情况下,研究该系统实时响应电网随机调峰需求指令的调度优化问题。首先,将PV出力、多类型负荷需求和电网调峰需求的随机动态变化近似描述为连续马尔可夫过程,并根据系统内VRB的充放电特性对储能系统进行建模;然后,以各决策时刻内PV出力、各类负荷需求、调峰需求以及储能SOC为状态,以储能充放电及多类型柔性负荷调整为行动,在系统功率平衡等相关约束下,以满足电网随机调峰需求和提高系统经济运行水平为目标,将工业园区主动配电网系统动态经济调度优化问题建立成随机动态规划模型;最后,引入Q学习优化方法进行策略求解,并比较分析了传统Q学习、双Q学习、模拟退火Q学习与模拟退火双Q学习所得策略的优劣。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学习优化方法所得策略可在基本满足电网随机调峰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系统经济运行效益,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此外,论文在工业园区型主动配电系统研究基础上对考虑电网随机调峰需求的两区域主动配电系统动态调度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采用分层控制模式将系统调度过程分为上下层优化模型,上层制定各区域调峰任务分配计划,下层制定各区域内多类型柔性负荷调整计划和储能装置充放电计划;然后采用双层Q学习算法对所建模型进行策略求解,仿真结果及分析表明了双层Q学习算法求解系统所得策略的有效性。

李元信[8](2013)在《集中控制污染源推动经济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文中提出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直接导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主要论述了莆田工业污染集中控制的设想和模式,针对莆田市工业集控区发展中趋势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的改进方向。

赵丽[9](2013)在《我国陆源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 ——以“城市化”为视角》文中提出陆源污染是导致海洋污染最主要的因素,占到整个海洋污染的80%。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可能超过60%。陆源污染是指从陆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场所、设施等。通过对我国沿海城市陆源污染情况进行调研,可以看到:污染是人群产生的,当人群越来越多的聚集到城市,随之而来的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工业企业密集,产生大量的废水、垃圾、废弃物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染物会越来越多,污染物若得不到有效的防治,不仅损害城市环境,影响城市美观,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也是可怕的,所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陆源污染加剧的催化剂。同时,陆源污染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城市化质量也不会大幅度提升,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化之路也会困难重重。针对陆源污染的防治,我国先后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防治陆源污染的工作起到了法律的保障作用。但是根据国家海洋局颁布的《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来看,每年入海的陆源污染物总量还是很大的,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压力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开展陆源污染防治工作,还海洋一片纯净。本文将分四部分对在“城市化”视角下,我国陆源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引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接下来主要通过对我国沿海城市防治陆源污染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寻找出城市化与陆源污染的关系,总结出城市化快速发展加剧的主要陆源污染问题:陆源污染规模、数量依旧庞大,污染类型向无机氮、无机磷的转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薄弱,集中控制陆源污染的效果不明显;海水养殖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重大的陆源污染事故频发。第二部分,论述我国法律在应对前面论述的陆源污染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氮、磷污染物法律未作明确的规定;对陆源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执行起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重点海域总量控制制度缺少可执行性;陆源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亟待加强。第三部分,国外关于陆源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主要从及时修订关于陆源污染防治的法律,加强陆源污染政策的执行力,制定环境规划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来论述。第四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完善我国防治陆源污染的措施。重点强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在解决陆源污染上的作用,以规划为先导,为具体的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提供指导;协调与之相关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在进行集中控制时的作用,弥补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在执行时的乏力,从而使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在实践中执行起来铿锵有力,不再是停留在宣传阶段,达到治理陆源污染的目的。坚持陆海统筹,对陆源污染进行综合防控,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削减陆源污染物的排放。针对氮、磷污染物,法律未作明确的规定,及时修订法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重大陆源污染事故的频发,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陆源风险源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完善监测制度,提升陆源污染防治的监测水平和管理能力。陆源污染的防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来治理。

仲维斌[10](2012)在《连云港市工业园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对连云港市各工业园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总结出连云港境内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原因剖析,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工业园区建设与污染集中控制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园区建设与污染集中控制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电厂发展研究综述
        1.2.2 虚拟电厂参与能源电力市场研究综述
        1.2.3 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综述
        1.2.4 虚拟电厂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相关理论基础
    2.1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基础理论
        2.1.1 气电虚拟电厂基本概念
        2.1.2 气电虚拟电厂发展过程
        2.1.3 气电虚拟电厂主要类型
    2.2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特征
        2.2.1 形态特征
        2.2.2 结构特征
        2.2.3 技术特征
        2.2.4 应用特征
    2.3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内外部运营优化规则
        2.3.1 内外部主体构成
        2.3.2 外部运营策略优化
        2.3.3 内部协同运行模式
    2.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应用项目经验总结及启示
        2.4.1 国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2.4.2 国内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2.4.3 经验总结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及运行架构
        3.2.1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
        3.2.2 多重不确定性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3.3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虚拟电厂多目标优化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不确定性处理
    3.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多目标运营优化求解方法
        3.4.1 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3.4.2 基于捕食搜索策略的遗传算法
        3.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3.5 算例分析
        3.5.1 基础数据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5.3 敏感性分析
        3.5.4 收敛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气电虚拟电厂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运行架构
        4.2.1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运营特性
        4.2.2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4.3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4.3.1 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4.1 典型粒子群优化算法
        4.4.2 混沌优化算法
        4.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
        4.5.2 场景设置
        4.5.3 算例结果分析
        4.5.4 敏感性分析
        4.5.5 收敛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与特性分析
        5.2.1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
        5.2.2 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分析
    5.3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3.3 条件风险价值均值-方差模型
    5.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运营的求解算法
        5.4.1 互利共生阶段
        5.4.2 偏利共生阶段
        5.4.3 寄生阶段
        5.4.4 基于旋转学习策略的SOS改进
    5.5 算例分析
        5.5.1 基础数据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5.3 求解算法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计及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虚拟电厂运营风险分析
        6.2.1 多重不确定特性产生风险分析
        6.2.2 含电动汽车产生风险分析
        6.2.3 综合需求响应产生风险分析
    6.3 设计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3.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3.2 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3.3 风险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6.4 基于熵权法-序关系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
        6.4.1 熵权-序关系赋权法
        6.4.2 云模型算法
        6.4.3 设计风险评价计算流程
    6.5 算例分析
        6.5.1 场景设置
        6.5.2 基于改进云模型风险评价的结果分析
        6.5.3 基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研究现状
        1.2.2 综合能源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1.2.4 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相关理论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础理论
        2.1.1 综合能源系统概念
        2.1.2 综合能源系统特征
        2.1.3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过程
    2.2 典型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分析
        2.2.1 国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
        2.2.2 国内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
        2.2.3 综合能源系统实施经验总结
    2.3 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模式
        2.3.1 电-热协同优化模式
        2.3.2 电-热-冷协同优化模式
        2.3.3 电-热-冷-气协同优化模式
        2.3.4 各种协同优化模式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联合预测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综合能源各子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3.2.1 电能子系统
        3.2.2 热能子系统
        3.2.3 冷能子系统
        3.2.4 气能子系统
    3.3 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联合预测模型
        3.3.1 MTL-LS-SVM理论
        3.3.2 联合预测模型构建
    3.4 算例分析
        3.4.1 基础数据描述
        3.4.2 预测结果分析
        3.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转换利用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多能转换设备特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4.2.1 多能源转换设备特性
        4.2.2 源-源协同运行结构
    4.3 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
        4.3.1 协同元件数学模型
        4.3.2 协同优化目标函数
        4.3.3 协同优化约束条件
    4.4 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4.4.1 求解算法描述
        4.4.2 求解算法计算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描述
        4.5.2 优化结果分析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双重不确定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5.2.1 源-荷不确定特性
        5.2.2 源-荷协同运行结构
    5.3 包含分布式能源并网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双层协同优化模型
        5.3.1 源-荷协同互动关系
        5.3.2 上层协同优化模型
        5.3.3 下层协同优化模型
        5.3.4 综合协同优化模型
    5.4 考虑源-荷双重不确定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双层协同优化模型
        5.4.1 问题描述
        5.4.2 目标函数
        5.4.3 约束条件
        5.4.4 求解方法
    5.5 算例分析
        5.5.1 基础数据描述
        5.5.2 优化结果分析
        5.5.3 不确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6.2.1 需求响应负荷特性
        6.2.2 源-荷-储运行结构
    6.3 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两阶段优化模型
        6.3.1 第一阶段日前协同优化模型
        6.3.2 第二阶段时前协同优化模型
    6.4 源-荷-储两阶段协同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6.4.1 求解算法描述
        6.4.2 求解算法计算流程
    6.5 算例分析
        6.5.1 基础数据描述
        6.5.2 优化结果分析
        6.5.3 结果对比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源-荷-储全过程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7.1 引言
    7.2 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2.1 选择评价指标原则
        7.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7.2.3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7.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7.3.1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7.3.2 云模型
        7.3.3 构建模型计算流程
    7.4 算例分析
        7.4.1 基础数据描述
        7.4.2 效益评价过程
        7.4.3 评价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并网型多微网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电网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2.2 并网多微网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多微网特征分析及“源-荷-储”单元建模
    2.1 多微网系统典型拓扑结构及通信架构
    2.2 多微网类型及源荷特征分析
        2.2.1 智慧社区型多微网系统源荷特征分析
        2.2.2 工业园区型多微网系统源荷特征分析
        2.2.3 偏远地区型多微网系统源荷特征分析
    2.3 多微网内“源-荷-储”单元数学模型
        2.3.1 光伏发电系统数学模型
        2.3.2 风力发电系统数学模型
        2.3.3 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数学模型
        2.3.4 蓄电池数学模型
        2.3.5 微型燃气轮机数学模型
        2.3.6 多微网内用电负荷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微网多时间尺度协同优化运行模型
    3.1 基于双层联合优化的日前优化调度模型
        3.1.1 双层优化模型框架
        3.1.2 智慧社区多微网层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3.1.3 自治区域子微网层优化调度模型
    3.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自治区域日内滚动调度模型
    3.3 模型求解方法与求解流程
        3.3.1 基于目标级联法的日前优化模型求解
        3.3.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日内滚动优化模型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算例实现与结果分析
    4.1 智慧社区型多微网协同优化调度实现方法
        4.1.1 智慧社区型多微网系统分层分区结构与控制系统架构
        4.1.2 智慧社区型多微网系统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方法
    4.2 算例分析
        4.2.1 算例参数
        4.2.2 日前双层联合优化结果分析
        4.2.3 日内滚动优化结果分析
        4.2.4 算法收敛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NC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及自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课题所依托的实际工程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化学法的研究现状
        1.2.2 电解法的研究现状
        1.2.3 离子交换法的研究现状
        1.2.4 膜分离的研究现状
    1.3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3.1 化学法的应用现状
        1.3.2 电解法的应用现状
        1.3.3 离子交换法的应用现状
        1.3.4 膜分离法的应用现状
    1.4 电镀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1 浓缩脱水工艺处理电镀污泥研究现状
        1.4.2 电镀污泥资源化研究现状
        1.4.3 等离子技术处理电镀污泥研究现状
    1.5 电镀污泥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5.1 浓缩脱水工艺处理电镀污泥应用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6.1 课题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电镀工业园区废水水质分析及处理规模确定
    2.1 项目概况与自然条件
    2.2 电镀废水及污泥处理量的确定
        2.2.1 通过调查和园区规划确定处理规模
        2.2.2 相似企业的类比结果
        2.2.3 电镀污泥处理规模
    2.3 进、出水水质要求
        2.3.1 实测电镀废水水质
        2.3.2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2.3.3 电镀工业园进出水水质确定及处理程度
    2.4 小结
3 电镀废水及污泥处理工艺分析及确定
    3.1 电镀废水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3.2 四种电镀废水处理工艺方案的技术分析与比较
        3.2.1 以化学法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2.2 以电解法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2.3 以离子交换法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2.4 以膜分离法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2.5 电镀废水四种方案比较
    3.3 电镀污泥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3.4 三种电镀污泥处理工艺方案的技术比较
        3.4.1 以浓缩脱水工艺处理电镀污泥工艺的方案
        3.4.2 以资源化技术处理电镀污泥工艺的方案
        3.4.3 以等离子体裂解焚烧技术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4.4 三种方案比较
    3.5 处理工艺的方案设计及最终处理工艺的确定
        3.5.1 工艺流程图
        3.5.2 工艺流程说明
    3.6 小结
4 碱性氯化法处理含氰废水效果的实验验证及设计计算
    4.1 碱性氯化法处理含氰废水效果的实验验证
        4.1.1 试验仪器及测定方法
    4.2 碱性氯化法处理含氰废水的效果
        4.2.1 不同氧化剂对含氰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二氧化氯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含氰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
        4.3.1 含氰废水调节池
        4.3.2 破氰池
    4.4 投药量计算
        4.4.1 碱(NaOH)量计算
        4.4.2 氧化剂(ClO_2)量计算
    4.5 小结
5 化学还原法处理含铬废水效果的实验验证及设计计算
    5.1 化学还原法处理含铬废水效果的实验验证
        5.1.1 实验仪器及测定方法
    5.2 化学还原法处理含铬废水的效果
        5.2.1 还原剂及投加比的选择
        5.2.2 不同加药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3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含铬废水调节池和还原槽设计计算
        5.3.1. 含铬废水调节池
        5.3.2 还原槽
    5.4 投药量计算
        5.4.1 酸(H_2SO_4)量计算
        5.4.2 还原剂(Na_2S_2O_5)量计算
    5.5 小结
6 混凝效果的实验验证及设计计算
    6.1 混凝效果的实验验证
        6.1.1 PAM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6.1.2 PAC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6.2 穿孔旋流絮凝池的设计
        6.2.1 已知条件及基本要求
        6.2.2 絮凝池尺寸计算
        6.2.3 污泥斗尺寸计算
        6.2.4 孔口尺寸
        6.2.5 水头损失
        6.2.6 GT值
        6.2.7 旋流絮凝沉淀池设计参数
    6.3 沉淀池的设计
        6.3.1 现有条件及设计要求
        6.3.2 沉淀池面积
        6.3.3 池体高度H
        6.3.4 复核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
        6.3.5 集水系统
        6.3.6 配水槽
        6.3.7 存泥斗
    6.4 小结
7 电镀废水厂的PLC优化设计
    7.1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PLC的设计思路
        7.1.1 对计算机检测系统的主要诉求
    7.2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PLC设计的过程
        7.2.1 系统描述及流程图
        7.2.2 组态设计
        7.2.3 控制方式及控制过程
        7.2.4 仪表系统
    7.3 工艺流程图
    7.4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PLC的配置
    7.5 小结
8 运行效果分析
    8.1 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分析
    8.2 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8.3 小结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环境影响评价视角下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法研究 ——以舒兰市经济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下产业园区规划方法理论分析
    2.1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理论
        2.1.1 规划确认与审查
        2.1.2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2.1.3 总体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1.4 总体规划的减缓措施与跟踪管理
    2.2 产业园区规划案例分析
        2.2.1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华苑科技园
        2.2.2 上海市杨浦区工业用地改造规划
        2.2.3 民和县高载能冶金工业园总体规划
    2.3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法
        2.3.1 循环发展策略
        2.3.2 早期介入策略
        2.3.3 集聚化发展策略
        2.3.4 一致性策略
        2.3.5 可操作性策略
    2.4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步骤
        2.4.1 现状调查与分析
        2.4.2 影响范围与主要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环评通过项目经验分析——花园口经济区总体规划案例解析
    3.1 背景解读
        3.1.1 项目基本概况
        3.1.2 关键问题分析
        3.1.3 环境资源研判
    3.2 规划原则及定位
        3.2.1 基本原则
        3.2.2 目标定位
    3.3 具体规划内容分析
        3.3.1 完善产业结构
        3.3.2 环境功能区划
        3.3.3 生态地域特色
        3.3.4 资源环境平衡
        3.3.5 规划优化补偿
    3.4 本章小结
4 舒兰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实践
    4.1 项目规划背景
        4.1.1 舒兰现状
        4.1.2 提出要求
        4.1.3 基本措施
    4.2 资源分析与关键环评要素
        4.2.1 区位分析
        4.2.2 自然条件
        4.2.3 文化条件
        4.2.4 经济条件
        4.2.5 优势与劣势
        4.2.6 环评关键要素
    4.3 产业结构分析
        4.3.1 产业发展目标
        4.3.2 产业发展策略
        4.3.3 产城一体化规划布局
    4.4 规划方案与环保策略
        4.4.1 规划原则
        4.4.2 用地规划
        4.4.3 功能分区
        4.4.4 规划布局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花园口经济区规划图纸
附录B 舒兰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图纸
附录C 舒兰开发区规划环评评估专家组意见(一)
附录D 舒兰开发区规划环评评估专家组意见(二)
致谢

(7)考虑电网调峰需求的区域型主动配电系统调度学习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网调峰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3 柔性负荷调度问题的相关研究
        1.2.4 主动配电系统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主动配电系统构架及调度机制
    2.1 引言
    2.2 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2.2.1 光伏出力特性
        2.2.2 各类负荷特性
        2.2.3 VRB储能装置特性
        2.2.4 分时电价特性
    2.3 储能充放电策略分析
    2.4 电网调峰需求解决方案分析
    2.5 区域型主动配电系统的调度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园区型主动配电系统调度学习优化
    3.1 工业园区型主动配电系统架构
    3.2 调度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3.2.1 连续变量离散化
        3.2.2 系统状态空间及行动集
        3.2.3 代价函数及优化目标
        3.2.4 Q学习优化方法
    3.3 算例仿真结果分析
        3.3.1 算例描述
        3.3.2 学习优化过程分析
        3.3.3 不同调度模式下的优化结果对比
        3.3.4 不同调度策略下的优化结果对比
        3.3.5 学习优化策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区域主动配电系统分层调度学习优化
    4.1 两区域主动配电系统的分层调度架构
    4.2 两区域主动配电系统调度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4.2.1 上层调度优化模型
        4.2.2 下层调度优化模型
        4.2.3 双层Q学习优化方法
    4.3 仿真结果分析
        4.3.1 算例描述
        4.3.2 学习优化过程分析
        4.3.3 分层学习优化调度模式分析
        4.3.4 学习优化策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集中控制污染源推动经济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染集中控制是莆田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2 莆田工业污染集中控制的有效做法
    2.1 科学规划、努力实现集中控制管理目标
        2.1.1 以最优效益规划集控区建设
        2.1.2 以优惠政策引导污染企业向集中控制转移
        2.1.3 以高新技术提升治污工艺
    2.2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集中控制管理模式
    2.3 强化管理, 保证集控区建设
3 引导污染集中控制区建设为生态工业园区, 促进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

(9)我国陆源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 ——以“城市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城市化及快速发展对陆源污染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对陆源污染的影响
        一、陆源污染
        二、调研分析:城市化快速发展对陆源污染的影响
第二章 我国防治陆源污染的主要法律制度和存在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防治陆源污染的主要法律制度
        一、防治陆源污染的主要法律
        二、防治陆源污染的主要制度
    第二节 我国防治陆源污染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法律未对氮、磷污染物作出明确规定
        二、重点海域总量控制制度缺乏可执行性
        三、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执行困难
        四、陆源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不强
第三章 国外关于陆源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国外关于陆源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
        一、美国
        二、日本
        三、地中海沿岸国家
    第二节 国外陆源污染防治对我国的启示
        一、及时修订陆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陆源污染政策的执行力
        三、制定完备的环境规划,指导陆源污染防治
        四、提高公众参与陆源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第四章 从城市化发展看我国陆源污染防治对策的完善
    第一节 及时修订陆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第二节 发挥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的作用,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
        一、规划为先导,集中控制陆源污染
        二、完善与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相关的制度,集中控制陆源污染
    第三节 陆海统筹,加强陆海污染综合防控
        一、“陆海统筹”思想的指导
        二、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第四节 提升陆源污染监测能力,完善监督和管理体系
        一、提升陆源污染的监测能力
        二、完善陆源污染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第五节 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陆源风险源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一、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陆源风险管理水平
        二、提高陆源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连云港市工业园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2 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2.1 环保意识不到位
    2.2 园区规划不到位
    2.3“三同时”执行不到位
    2.4 环保投资不到位
    2.5 环境管理不到位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规划园区,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3.2 推广BOT模式, 引入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
    3.3 明确职责, 全力推进园区污染集中治理
    3.4 监督服务并重, 促进园区落实“三同时”制度
    3.5 加强环境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四、工业园区建设与污染集中控制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工具视角下水污染治理研究 ——以临安区青山湖流域为例[D]. 秦瑶.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2]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刘沆.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 德格吉日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4]并网型多微网优化调度研究[D]. 汪慧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NC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及自动控制[D]. 辛佳诺.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环境影响评价视角下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法研究 ——以舒兰市经济开发区为例[D]. 王雪岩.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7]考虑电网调峰需求的区域型主动配电系统调度学习优化[D]. 刘畅.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集中控制污染源推动经济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J]. 李元信.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08)
  • [9]我国陆源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 ——以“城市化”为视角[D]. 赵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10]连云港市工业园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J]. 仲维斌. 科技视界, 2012(29)

标签:;  ;  ;  ;  ;  

工业园区建设与污染集中治理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