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公路隧道岩层厚度探讨

跨海公路隧道岩层厚度探讨

一、跨海公路隧道岩石覆盖厚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豆世康[1](2021)在《城市水下浅埋暗挖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文中指出为了保证隧道的交通功能,实现城市水下隧道与近岸道路的连接,解决矿山法隧道水下段最小覆盖层厚度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的讨论,针对江西赣州市蓉江四路章江隧道水下段最小覆盖层厚度,提出一种更为经济、合理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以风险分析、数值计算、监控量测为手段,确定施工风险大小,结合交通功能、经济分析、社会效益,确定最小覆盖层的优选方案。最后,对提出的确定方法进行总结。

赵笃坤[2](2021)在《海底隧道典型突涌水类型与突水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世界隧道与海底隧道施工历史,突水突泥灾害一直是隧道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常见灾害之一,其发生频率与造成的损害程度在各类隧道施工灾害中均居前列。针对此,本文通过研究海底隧道不良地质特点,总结基于围岩类型的海底隧道突涌水灾害类型;并针对典型的两种海底隧道突涌水灾害,进行围岩特性概化、力学模型简化及最小防突层厚度研究;最后针对突涌水灾害发生后,隧道内泥水混合物的多相流情况进行流动特征分析。全文通过总结归纳、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的研究了海底隧道典型突涌水类型与防治机理,结合青岛地铁海底隧道施工,进一步研究了海底隧道突涌水灾害发生的灾变条件和力学机理,对灾害发生后的流动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统计分析了国内外海底隧道突水事故,总结了事故发生段隧道区域地质情况与岩石类型,断层及裂隙的分布情况,整理了区域内水文地质情况,隧道断面设计、埋深以及上覆海水深度,全面总结了突水隧道在突水事故发生过程中的诱发因素,隧道突水特点,并对突水灾害进行评价,从灾变角度分析了海底隧道突水机理,根据突水机理进行了海底隧道突水类型划分。(2)选取了坍塌型断层揭露型两种典型的海底隧道突水类型,针对上部覆岩及掌子面前方围岩厚度,建立了致灾构造概化模型和防突层厚度力学计算模型。结合力学分析与能量法,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围岩破坏防突层厚度计算理论,确定了典型的海底隧道突水类型防突层最小安全厚度的计算方法,并讨论了防突层最小安全厚度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3)根据不同海底隧道开挖方式和掌子面突涌水位置,研究双洞隧道不同掘进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隧道掌子面突水突泥工况,通过FLUENT模拟软件实现了隧道突水突泥多相流模拟,并分析了海底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发生后的隧道内流体流动压强、流速及泥水混合物体积分数分布情况,总结了突涌水灾害发生后隧道内流体流动特征,并给出工程实例分析方案应用价值。

陈宁[3](2021)在《蓉江四路水下隧道覆岩厚度确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水下隧道是跨越水域阻隔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克服自然阻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技术发明,同时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体现。水下隧道的优点不同于桥梁,其优点包括占地面积小、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不破坏自然环境以及对水域航道的通航影响小等。修建水下隧道需要攻克最小覆岩厚度确定等重要技术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地质条件,如何正确地考虑水深、围岩特性、隧道尺寸等因素;如何合理地兼顾水下隧道造价与安全等问题;如何有效地保障水下隧道建设和运营的要求,对于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最小覆岩厚度是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对隧道工程项目而言将有利于缩短其周期和降低投入的造价成本,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此,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赣州蓉江四路越江隧道为工程背景,从工程经验、拱顶厚度判据、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隧道覆岩厚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总结归纳了确定覆岩厚度的工程经验法—挪威经验法、最小涌水量法和顶水采煤法。从围岩级别、岩土体性质、基岩埋深、水深以及隧道断面尺寸等方面分析了各个因素对覆岩厚度的影响。应用于蓉江四路水下隧道,得出在各经验法下蓉江四路水下隧道的最小覆岩厚度为11.8m。最后对各经验法的适用性做出评价并提出了采用权函数法确定最小覆岩厚度的必要性。(2)通过力学方法和山岭隧道深、浅埋分界深度判别法计算隧道围岩自承拱厚度,以围岩拱顶自承拱厚度为判据,即将能提供隧道围岩自稳自承能力时的最小拱顶厚度作为水下隧道最小覆岩厚度。将国内外已建的31条水下隧道作为验证条件,验证该判据的可行性。得出的结论是以自承拱厚度为判据计算出的最小覆岩厚度与该隧道实际的最小覆岩厚度相比总体偏小,最后将该判据法应用于蓉江四路水下隧道,求得最小覆岩厚度为15.75m。(3)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计算程序,模拟不同隧道覆岩厚度的开挖情况,同时对围岩等级条件、水深进行控制变量,共150个计算工况。对计算结果采用围岩稳定变形判据,即定量提取各种工况下隧道围岩关键点的特征位移,得出随覆岩厚度的递增,隧道拱顶处的位移增量会呈现出一种先减后增的趋势。将150种工况类比应用于蓉江四路水下隧道,得到覆岩厚度为14m时隧道拱顶的位移增量出现最小值。

王畅[4](2019)在《堵水限排对典型特征围岩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地区间的人力物资运输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海底隧道具有不受恶劣天气影响、不占用航道、占地少和结构耐久性好等特点,逐步成为人类跨海交通路线的首要选择。衬砌结构的封堵程度与围岩渗透率对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一直是相关工程科研人员所关注的主要课题,本文以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在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衬砌结构的封堵程度与围岩透水率对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在海底隧道渗流场解析解的基础上,分析衬砌应力与自身封堵程度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建立理论支撑。然后以青岛地铁1号线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从衬砌与洞室围岩两个方面分析在流固耦合作用下不同封堵程度的衬砌结构与不同渗透率的围岩对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其中衬砌方面通过衬砌结构的应力与位移来判断衬砌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应力来判断衬砌结构稳定性的方法是通过计算出拱顶、拱腰、拱脚与仰拱处的轴力和弯矩来判断其的安全系数;通过位移来判断衬砌结构稳定性的方法是计算拱顶沉降与拱脚收敛这两个参数来进行不同工况之间的比对;围岩方面通过洞室周边岩体的位移与塑性区的分布来分析其稳定性。通过研究发现,当衬砌的封堵程度越高时,衬砌结构各部位的安全系数越低,拱顶沉降与拱脚收敛越大,也就是对海底隧道稳定性越为不利。当围岩的渗透系数越大时,围岩自身的稳定性越差,表现为孔隙水压力增大,洞室周边岩体位移增大,塑性区扩展。同时当围岩渗透率越大时,衬砌封堵程度的改变对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也越大。最后分析海底隧道在受到断层破碎带不同程度的影响下,衬砌结构的封堵程度对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当海底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会对海底隧道自身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受断层破碎带影响程度越大,衬砌结构各部位的安全系数就越低,拱顶沉降与拱脚收敛也越大,同时衬砌结构封堵程度的改变对海底隧道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也越大。本文通过对在不同特征的围岩下海底隧道衬砌结构封堵程度的改变对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对实际工程中在不同特征围岩下海底隧道的修建以及衬砌结构封堵程度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王帅[5](2019)在《渗流作用下小净距三孔海底隧道覆岩厚度研究》文中指出海底隧道涌水量、衬砌水压力及覆岩厚度是隧道设计者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实际工程中海底隧道多为小净距三孔隧道,对于三孔隧道涌水量,衬砌水压力及小净距隧道对覆岩厚度的影响研究较少。针对渗流作用下小净距三孔海底隧道覆岩厚度问题,本文首先综合运用理论推导、数值计算对三孔海底隧道的涌水量及衬砌水压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参考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及地质情况,利用数值计算分析了小净距隧道对覆岩厚度的影响,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海底隧道渗流场及覆岩厚度理论研究。首先论文利用镜像法基本理论推导单孔海底隧道渗流场解析解,并介绍了 FLAC3D流固耦合计算的基本理论基础;进而搜集国内外海底隧道最佳覆岩厚度的研究,介绍海底隧道最佳覆岩厚度的常用方法及判定准则,并利用工程类比法确定了覆岩厚度的初选范围为17m~37m。(2)三孔海底隧道渗流场解析解及其影响参数分析。由于三孔海底隧道彼此的泄压作用,三孔海底隧道渗流场分布与单孔隧道相比差异性较大。采用镜像法理论,推导了三孔海底隧道渗流场解析解,并将其退化为单孔及双孔隧道进行理论验证,结合数值计算验证解析解的合理性。水平间距对隧道涌水量及衬砌水压的影响距离为20倍隧道半径,隧道涌水量及衬砌水压随埋深的增大而呈线性增长;提升初期支护的抗渗性能,降低初期支护渗透系数降低隧道涌水量,增大初期支护后水压;增大注浆圈厚度、减小渗透系数,会使隧道涌水量及初期支护后水压力呈反比例函数式减小。(3)渗流作用下单孔海底隧道最佳覆岩厚度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胶州湾海底隧道主隧道最佳覆岩厚度进行模拟分析,综合分析不同覆岩厚度时的渗流速度及衬砌所受水压的大小与分布、隧道涌水量、应力扰动范围、塑性区分布和隧道关键点位移。基于最小涌水量判据和最小位移法判据,采用权函数法确定单孔隧道最佳覆岩厚度。(4)渗流作用下小净距三孔海底最佳覆岩厚度研究。基于与单孔隧道相同的工程背景,建立隧道间净距为1倍隧道跨度和0.5倍隧道跨度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对比不同覆岩厚度下的单孔和小净距三孔隧道在渗流场及围岩稳定性两方面的差异,探讨三孔隧道对渗流场及最佳覆岩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覆岩厚度不变净距减小时,可以降低隧道涌水量、降低衬砌水压及渗流速度;同时使得围岩应力扰动范围增大,中夹岩应力集中现象更加剧烈,塑性区分布范围变大,拱顶位移增大。②净距不变覆岩厚度增加时,涌水量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增大、衬砌后水压及最大渗流点从拱顶到拱脚转移;应力扰动范围及中夹岩竖向应力呈线性增加,埋深过大导致中夹岩塑性区贯通,拱顶位移先减小后增大存在最小值。采用与单洞隧道相同的判定方法,确定小净距海底隧道的最佳覆岩厚度小于单孔隧道覆岩厚度。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6](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谭光宗[7](2014)在《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底隧道上方为无限的海水,围岩环境复杂,且地质勘察困难,很难在施工前详细掌握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施工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将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小则延误工期、增加投资,大则可能出现灭顶之灾。如何通过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建立海底隧道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科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正是以此为契机,依托大连湾跨海通道工程,综合采用文献与专家调研、理论解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资料调研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系统总结了工程风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出海底隧道建设风险的定义。根据风险管理理论阐述海底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的产生机理和作用过程,对孕险环境、致险因子、风险事故、承险体等概念作出明确界定,指出海底隧道建设期全过程安全风险的特点,提出海底隧道核心风险基本特征、影响因素、控制原则,以及风险分析评价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建立海底隧道建设风险分析评价模型和风险接受准则。(2)将海底隧道突水风险后果分为生命损失、社会损失、环境影响损失和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将可拓工程方法应用于厦门海底隧道左线F1风化槽施工突水后果严重性分析,有效地解决了突水后果严重性损失难以统一衡量的问题。(3)基于国内外常见的风险辨识方法,根据大连湾海底隧道的相关资料和类似工程资料,结合本工程特点和难点对钻爆法、沉管法、盾构法进行安全风险辨识,采用专家调查法并结合数值计算、相关工程资料调研对钻爆法、沉管法、盾构法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分析其影响因素与潜在后果,给出初步的风险等级评定,对可能的重要风险进行罗列,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4)依托大连湾海底隧道,对工程可行的两个方案分别对应的两种施工方法下的安全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对核心安全风险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对三种工法海底隧道的核心风险进行分析,在对相关工程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等级划分,根据隶属度函数得到各因素的等级评价矩阵。采用模糊数学与可拓工程学理论分别预测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和后果严重性等级,得到各方案的核心风险均属不可接受风险,为可行的最低风险限度范围,并提出了三种工法核心风险相应的控制措施。(5)通过对备选方案盾构法、沉管法、钻爆法各项风险系数和综合风险系数的分析,指出大断面海底盾构具有软硬不均地层适应性差、机械设备制作难度高、经验少等特点,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均比较大;大断面沉管法隧道具有施工场地占用大、水下爆破对海洋环境破坏大,浮运、沉放对海上航运有很大影响等特点,环境风险较大;大断面钻爆法海底隧道具有连续掘进距离较长、作业环境差、不良地质段施工风险大等特点,技术风险、安全风险均比较大。经过对大连湾海底隧道两个线位方案相应的两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推荐采用沉管法修建。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8](2012)在《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公路交通行业各领域(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公路运输经济、汽车工程和机械工程)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公路交通行业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存在问题、具体对策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从事公路交通行业的学者提供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基础的研究资料。

公铭[9](2012)在《数值方法确定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的判别准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修建海底隧道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海底隧道能助推地区间的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以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跨越海峡或海湾的首选交通方式。目前,我国正处在海底隧道的建设初期,在海底隧道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方面亟待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满足我国未来海底隧道建设的迫切需求。岩石覆盖厚度是关系海底隧道安全稳定性和造价的关键因素,确定海底隧道的岩石覆盖层厚度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围岩的稳定性、海水渗漏、工程造价等多个因素。寻求能满足海底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将会缩短隧道长度,节省大量工程造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因国内在海底隧道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上的欠缺,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的确定主要依据国外的以经验为主的工程类比法。而现有的工程类比法大多侧重于对围岩特性、海水深度或涌水量等单一因素或少数因素的分析,应用在不同于国内的地质环境中要么风险性较高,安全性有待检验;要么过于保守,致使造价过高。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计算方法被引入到海底隧道覆盖厚度的研究中,并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数值方法确定覆盖厚度没有统一的判别准则可循,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学院承担的海底隧道科研项目为依托,以胶州湾海底隧道为背景,计算模拟了海底隧道在不同覆盖厚度时的开挖施工过程,定量提取分析了相关的计算结果,探讨了数值方法确定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的判别准则。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归纳了确定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的影响因素和现有的方法体系。即从围岩特性、水荷载、施工、隧道断面形状和尺寸等方面分析了各个因素的作用机理,介绍了挪威经验法、日本涌水量法和国内顶水采煤法的核心实施理论和各自的优缺点,并简要分析了采用有权重工程类比法和数值方法的必要性。(2)针对项目组提出的隧道拱顶位移随覆盖厚度的增加存在最小值的最小位移法判据,运用FLAC3D的有限差分计算程序模拟了不同覆盖厚度时的开挖过程,定量提取各工况时隧道围岩的各项特征位移、各项主应力值和塑性区体积值,获得隧道围岩拱顶、拱肩、拱腰及拱底等各部位上述特征量随覆盖厚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综合分析上述各特征量的变化特点,验证最小位移法的合理性。(3)针对数值计算方法对参数的敏感性,选取围岩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粘聚力和海水深度等参数的不同值,进行开挖模拟计算,揭示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粘聚力和海水深度对最小位移法确定覆盖层厚度的敏感性。(4)运用FLAC3D计算程序对不同覆盖厚度时的隧道分别采用强度折减法和容重增加法计算其安全系数,获取安全系数随覆盖厚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定量提取围岩在临界破坏时和正常状态时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围岩临界破坏时和正常状态时的各项位移值和塑性区体积值随覆盖厚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不同安全系数时围岩位移和应力等特征量的变化规律对比,提出以安全系数确定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的判别准则。

蔚立元[10](2010)在《水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及其覆盖层厚度确定》文中指出自从1843年英国工程师布鲁内尔使用盾构机建成第一条水下隧道—穿越泰晤士河的人行隧道以来,水下隧道逐渐为人类接受,并且由于不破坏航运、能全天候通车、引线短、拆迁少以及能一洞多用等优点,在最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成为和桥梁并举的穿越江河湖海的交通方式。我国从1970年穿越黄浦江的打浦路过江隧道建成后,四十年来有几十条水下隧道已经建成或在规划中。水下隧道与一般山岭隧道最主要、最显着的区别是:存在上覆水体以及纵断面曲线是倒人字坡,而这两点都和覆盖层这个关键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水下隧道覆盖层是指隧道拱顶与水体下地表之间的岩土体,对于钻爆法和盾构法修建的水下隧道而言,它既是上覆水体的渗流途径、隧道的防突水屏障和稳定性支撑结构,又是纵断面设计中的决定因素,所以覆盖层厚度即隧道埋置深度是水下隧道设计施工的重要参数和关键指标,影响水下隧道造价和安全。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水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合理覆盖层厚度确定等方面的工作。(1)从弹性问题复势理论的的基本方程出发,借助Verruijt提供的保角映射函数和基本解法求解“含圆孔半平面弹性体在地表边界上受任意分布荷载”的问题,并把这种解法应用到水下隧道围岩应力、位移的分析中。(2)制作了由高强PVC板和型钢组成的试验架,开发了光纤监测系统和渗流量计量器,并研制了新型固流耦合相似材料,在此基础上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为工程背景进行了流固耦合模型试验。试验过程中记录了渗流量和关键点的位移、应力及渗透压力等多元信息,并与FLAC3D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3)基于Thorne和Souley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能反映体积压缩状态下损伤发展并关联渗透率的爆破损伤模型,并将其嵌入FLAC3D软件中的应力硬化-软化模型中。(4)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为研究对象,由位于断层破碎带f3-1中的典型断面ZK5+607的几何参数和地质资料构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借助FLAC3D先后从洞室开挖效应和爆破振动响应两个方面研究了水下小净距隧道的施工相互影响。(5)详细阐述了确定覆盖层厚度中的工程类比法如深浅埋隧道分界法、普氏压力拱法、挪威海底隧道建设经验法、日本最小涌水量法、国内顶水采煤法及最小位移法等,并讨论了它们各自的应用途径;进一步归纳出了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并进行了适用性评价。最后提出了确定水下隧道合理覆盖层厚度和纵断面设计线路的方法体系,并以胶州湾海底隧道为工程背景进行了运用。经过上述分析,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1、中线左右两倍洞跨、底板以下两倍洞跨到地表范围内围岩应力集中现象明显,位移受隧道开挖影响明显,覆盖层尤其应给予重点关注;隧道中线两侧2倍洞跨范围内,沉降槽比较陡峭,然后逐渐平滑,最后趋近于水平。2、地层沉陷结果具有明显的分层传递性,即沉降变形由地表到拱顶传递,变化逐渐减弱;洞周点垂直位移随距地表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3、随着开挖进行,覆盖层竖向位移逐步增加,32.1m水深时开挖后关键点A的位移大约为10.0mm;应力场二次调整,拱顶正上方竖向压应力逐渐减小,并且出现水平拉应力区;渗压场剧烈变化,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随着水位的提升,覆盖层位移大幅增加,92.1m水深时的位移大约是32.1m时的两倍多;拉应力数值增加、区域扩大;最终渗压场明显变化;隧道涌水量剧烈增大,92.1m水位时的涌水量至少是32.1m时的两倍多。4、大多数现有爆破损伤模型是基于张拉体积应变的拉仲损伤判断准则建立的,但是在体积压缩状态下损伤已经开始发生、积累,并且会导致渗透率的增大。5、小净距隧道实际施工时应该使各掌子面有一定的空间间距,并且各施工步之间要有时间间隔:围岩自稳能力允许时要尽量采用全断面开挖,尽量采用小进尺;在相互影响较大的断面,服务隧道的拱部、仰拱和先行开挖主隧道的内边墙是现场施工和监测工作中应注意的部位。6、钻爆法施工时炮眼装药不耦合系数一定要严格控制,必要时可以通过现场试验来确定;可以施作中空眼以降低爆破振动强度;爆破施工覆盖层的影响范围在15m之内:在施工中应注意加强监控量测并推迟二次衬砌的施作;施工洞的拱部、先行洞的迎爆面边墙是爆破振速峰值最大的部位,对这些位置要加强监测;施工洞的拱部出现了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和拉应力区,施工中可用超前小导管进行预加固。7、在上覆土层较薄或基岩基本裸露时,可用最小涌水量法拟合公式计算的覆盖层厚度值作为选线的参考;挪威海底隧道建设经验方法确定的覆盖层厚度偏于保守,且没有考虑开挖面积的影响;合理覆盖层厚度不仅与上覆水体深度、岩体特性和开挖面积有关,而且还与围岩分层情况有关,最小位移法回归公式的计算值可以作为覆盖层厚度的下限值。8、提出了确定水下隧道合理覆盖层厚度和纵断面设计线路的方法体系。

二、跨海公路隧道岩石覆盖厚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海公路隧道岩石覆盖厚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水下浅埋暗挖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简介
    1.1 工程概况
    1.2 交通功能需求
2 研究最小覆盖层厚度的意义和影响最小覆盖层厚度的因素
    2.1 研究最小覆盖层厚度的意义
    2.2 影响最小覆盖层厚度的因素
3 现有方法分析
    3.1 挪威经验法
    3.2 日本最小涌水量法和经验法
        3.2.1 最小涌水量法
        3.2.2 经验法
    3.3 国内顶水采煤经验方法
    3.4 权函数法
    3.5 工程类比法
    3.6 极限覆盖层厚度及其确定方法
    3.7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深浅埋界限来确定
    3.8 按普式压力拱理论计算最小覆盖层厚度
    3.9 流固耦合理论数值模拟确定
4 蓉江四路章江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的确定
    4.1 前述各种方法确定
    4.2 基于交通功能的需求最小厚度
    4.3 基于注浆加固围岩的流固耦合模拟计算
5 结论与建议

(2)海底隧道典型突涌水类型与突水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针对海底隧道突涌水灾害类型的研究
        1.2.2 针对海底隧道防突层厚度的研究
        1.2.3 针对海底隧道突涌水灾害的数值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海底隧道突涌水灾害特征及类型划分
    2.1 海底隧道典型不良地质类型
    2.2 海底隧道突涌水自然因素分析
        2.2.1 不良地质条件
        2.2.2 高水压力
        2.2.3 沼气地带
    2.3 海底隧道突涌水社会因素分析
        2.3.1 工程特征
        2.3.2 最小覆岩厚度
        2.3.3 勘探技术
        2.3.4 开挖施工方式
        2.3.5 加固措施
    2.4 海底隧道突涌水类型
        2.4.1 突涌水事故案例
        2.4.2 突水类型划分
        2.4.3 案例判断
    2.5 本章小结
    附表
第三章 考虑海水压作用下的海底隧道最小防突厚度研究
    3.1 海水对围岩性质的影响
        3.1.1 海水对围岩性质的物理影响
        3.1.2 海水对围岩性质的化学影响
        3.1.3 海水对围岩性质的力学影响
        3.1.4 海水对围岩性质的生物影响
    3.2 坍塌型围岩最小防突层厚度研究
        3.2.1 坍塌型围岩特性概化模型
        3.2.2 上覆岩板防突层力学机理研究
        3.2.3 上覆岩板防突层厚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3.3 断层型围岩最小防突层厚度研究
        3.3.1 断层揭露型围岩特性概化模型
        3.3.2 掌子面前方防突层力学机理研究
        3.3.3 掌子面前方防突层厚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3.4 案例研究与工程应用
        3.4.1 案例1
        3.4.2 案例2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底隧道掌子面突水突泥流动特征研究
    4.1 数值模型与模拟工况
        4.1.1 模型参数
        4.1.2 模拟工况
        4.1.3 模拟方法
    4.2 工况1数值分析(正向开挖,前方突水)
        4.2.1 数值模拟结果
        4.2.2 隧道左洞流动特征
        4.2.3 横通道流动特征
        4.2.4 隧道右洞流动特征
        4.2.5 特征小结及逃生路线
    4.3 工况2数值分析(反向开挖,前方突水)
        4.3.1 数值模拟结果
        4.3.2 隧道左洞流动特征
        4.3.3 横通道流动特征
        4.3.4 隧道右洞流动特征
        4.3.5 特征小结及逃生路线
    4.4 工况3数值分析(反向开挖,后方突水)
        4.4.1 数值模拟结果
        4.4.2 隧道左洞流动特征
        4.4.3 横通道及隧道右洞流动特征
        4.4.4 特征小结及逃生路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蓉江四路水下隧道覆岩厚度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隧道发展现状
        1.2.2 水下隧道覆岩厚度研究现状
        1.2.3 数值计算方法在确定水下隧道覆岩厚度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工程经验法确定最小覆岩厚度
    2.1 概述
    2.2 挪威经验法
        2.2.1 概述
        2.2.2 覆岩厚度的经济性比较
        2.2.3 最小覆岩厚度的纵向对比
        2.2.4 利用海水深度经验曲线求覆岩厚度适用值
        2.2.5 利用围岩纵波波速求得覆岩厚度适用值
        2.2.6 利用基岩埋置深度求得覆岩厚度适用值
    2.3 日本最小涌水量法
        2.3.1 概述
        2.3.2 隧道涌水量公式
        2.3.3 日本最小涌水量法
        2.3.4 依托应用于实际工程
    2.4 国内顶水采煤法
        2.4.1 概述
        2.4.2 顶水采煤法经验公式的确定
        2.4.3 依托于实际工程的应用
    2.5 适用性评价及权函数法
        2.5.1 各经验法的适用性评价
        2.5.2 加权函数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围岩拱顶自承拱厚度判据确定最小覆岩厚度
    3.1 概述
    3.2 围岩自承拱顶厚度计算
        3.2.1 概述
        3.2.2 拱顶弯矩公式的推导
        3.2.3 自承拱厚度公式的推导
    3.3 与已建水下隧道进行对比
    3.4 深、浅埋拱顶厚度判别法
    3.5 将公式依托应用于蓉江四路隧道
        3.5.1 项目背景
        3.5.2 建设意义
        3.5.3 隧道主要技术指标
        3.5.4 隧道最小覆岩厚度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小覆岩厚度的数值分析
    4.1 概述
    4.2 FLAC3D的数值方法介绍
        4.2.1 FLAC/FLAC3D研发历史
        4.2.2 FLAC/FLAC3D计算的数学力学原理
    4.3 隧道拱顶位移增量判别法
    4.4 工程背景
        4.4.1 工程概况
        4.4.2 断面设计
    4.5 数值建模
        4.5.1 建立模型
        4.5.2 设定边界条件
        4.5.3 选取物理力学参数
        4.5.4 初始条件
        4.5.5 计算方案
    4.6 计算结果分析
        4.6.1 拱顶沉降分析
        4.6.2 拱肩、拱腰收敛和拱底隆起分析
        4.6.3 拱顶位移增量分析
        4.6.4 位移云图
    4.7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堵水限排对典型特征围岩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水下暗挖隧道渗流场的解析解
    2.1 引言
    2.2 围岩与衬砌结构的渗流场
    2.3 流固耦合数值理论和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海底隧道渗流场对衬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1 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工程概况
    3.2 衬砌在不同堵水限排程度下对自身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3 不同透水率的围岩对衬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4 不同透水率的围岩和不同封堵程度的衬砌对海底隧道衬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海底隧道渗流场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1 流固耦合作用下海底隧道围岩的失稳机理
    4.2 围岩透水率对围岩内部应力的影响分析
    4.3 围岩渗透率对围岩位移的影响研究
    4.4 围岩渗透率对围岩塑性区分布的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断层破碎带对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1 断层破碎带工程地质特征
    5.2 断层破碎带对海底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分析
    5.3 断层破碎带对海底隧道周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渗流作用下小净距三孔海底隧道覆岩厚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海底隧道渗流场及覆岩厚度理论研究
    2.1 海底隧道渗流场及流固耦合理论
    2.2 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层厚度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三孔海底隧道渗流场解析解及影响参数分析
    3.1 三孔隧道渗流场解析解
    3.2 解析式的验证
    3.3 影响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渗流作用下单孔海底隧道最佳覆岩厚度分析
    4.1 工程背景
    4.2 数值计算模型
    4.3 数值计算参数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渗流作用下小净距三孔海底隧道覆岩厚度分析
    5.1 渗流场分析
    5.2 应力场分析
    5.3 塑性区分析
    5.4 位移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7)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论文依托工程概况与特点
        1.2.1 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概况
        1.2.2 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特点
        1.2.3 大连湾隧道风险管理重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1.3.2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1.3.3 海底隧道风险研究现状
        1.3.4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海底隧道建设风险研究基础理论与评估程序
    2.1 工程风险基本概念
        2.1.1 工程风险的定义
        2.1.2 海底隧道建设风险的定义
    2.2 海底隧道建设风险发生的机理
        2.2.1 风险形成机理
        2.2.2 海底隧道建设期全过程安全风险特点
        2.2.3 核心风险因素与控制原则
    2.3 海底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程序与管理
        2.3.1 风险评估
        2.3.2 风险评估的程序
    2.4 海底隧道核心风险评估方法
        2.4.1 基于模糊学的核心风险可能性评估方法
        2.4.2 核心风险后果严重性评估方法
    2.5 海底隧道建设风险综合评估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海底隧道主要施工方案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
    3.1 钻爆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
        3.1.1 地质勘查
        3.1.2 不良地质
        3.1.3 超大断面开挖及支护
        3.1.4 防排水系统
        3.1.5 监控测量
        3.1.6 施工组织等
        3.1.7 其他特殊风险
    3.2 沉管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
        3.2.1 干坞内的工作
        3.2.2 隧道管节的浮运与系泊
        3.2.3 挖槽与基础处理
        3.2.4 沉放
        3.2.5 回填
        3.2.6 最终接头
    3.3 盾构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
        3.3.1 地质勘查
        3.3.2 不良地质
        3.3.3 盾构的设计、生产与运输
        3.3.4 竖井开挖
        3.3.5 进出工作井
        3.3.6 管片设计、生产与运输
        3.3.7 盾构掘进和隧道施工
        3.3.8 横通道
    3.4 本章小结
4 大连湾海底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
    4.1 大连湾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4.1.1 地形地貌
        4.1.2 地质构造
        4.1.3 岩土工程性质
        4.1.4 水文地质
        4.1.5 地震效应
    4.2 A1方案钻爆法海底隧道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
        4.2.1 风险综合评估与控制措施
        4.2.2 核心风险(突涌水风险)分析与评价
    4.3 沉管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
        4.3.1 A1方案沉管隧道风险综合评估与控制措施
        4.3.2 A2方案沉管隧道风险综合评估与控制措施
        4.3.3 沉管隧道基槽风险分析与评价
    4.4 A2方案盾构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
        4.4.1 风险综合评估与控制措施
        4.4.2 A2方案盾构隧道突涌水核心风险分析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风险系数法的大连湾海底隧道施工方案比选
    5.1 施工方法风险评价体系
    5.2 基于风险系数的施工方法适用性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模型
        5.2.2 层次分析计算
        5.2.3 A1方案工法风险系数计算与分析
        5.2.4 A2方案工法风险系数计算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道路工程
    1.1 路基工程
        1.1.1 公路路基设计方法与理念
        1.1.2 路基沉降预估方法与控制标准
        1.1.3 公路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1.1.4 特殊路基处治技术
    1.2 路面工程
        1.2.1 路面材料
        1.2.1. 1 路面面层材料
        1.2.1. 2 路面基层材料
        1.2.2 路面结构
        1.2.3 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1.2.4 路面养护维修技术
        1.2.5 特殊路面
    1.3 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
        1.3.1 线形设计指标
        1.3.2 线形评价方法
2 桥梁工程
    2.1 可持续桥梁工程的新理念
    2.2 基于性能的桥梁设计方法
    2.3 几何非线性分析
    2.4 施工监控
    2.5 施工过程随机模拟
    2.6 近期桥梁抗震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2.6.1 近期桥梁震害的启示
        2.6.2 桥梁抗震试验与数值分析
        2.6.3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
        2.6.4 临近断层桥梁抗震问题
        2.6.5 桥梁抗震评价与加固技术
    2.7 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
        2.7.1 风-车-桥耦合振动系统研究的意义
        2.7.2 风-车-桥系统分析研究回顾
        2.7.3 风-车-桥系统研究面临的问题
    2.8 拱桥的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2.8.1 高强高性能材料应用
        2.8.2 组合结构应用
        2.8.3 施工技术
        2.8.4 小结
    2.9 桥梁耐久性与耐疲劳设计
    2.1 0 高性能钢桥与新型组合结构桥梁的研究进展
        2.1 0. 1 高性能钢桥
        2.1 0. 2 新型组合结构桥梁
    2.1 1 桥梁疲劳使用安全监测、评估新技术
    2.1 2 桥梁桩基设计理论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2.1 2.1 深水桩基受力计算研究
        2.1 2. 2 软弱地基中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2.1 2. 3 岩溶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2.1 2. 4 陡坡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2.1 2. 5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研究
    2.1 3 小结
3 隧道工程
    3.1 修筑规模
    3.2 结构形式
    3.3 设计理论
    3.4 施工技术
        3.4.1 钻爆法
        3.4.2 TBM法
        3.4.3 盾构法
        3.4.4 沉管法
    3.5 营运监控
    3.6 维修养护
4 交通工程
    4.1 各国研究现状
        4.1.1 国外研究现状
        4.1.2 中国研究现状
    4.2 存在的问题
        4.2.1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
        4.2.2 交通引起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4.2.3 交通安全问题
        4.2.4 交通规划问题
        4.2.5 城市停车问题
    4.3 发展对策
        4.3.1 城市交通拥堵对策
        4.3.2 低碳交通体系
        4.3.3 交通安全对策
        4.3.4 公交优先发展对策
        4.3.5 交通规划对策
        4.3.6 城市停车对策
5 公路运输经济
    5.1 需求、供给和价格
    5.2 成本、规模和效率
    5.3 费用和补贴
        5.3.1 补贴和效率
        5.3.2 补贴和收入分配
        5.3.3 补贴与环境
    5.4 属性和商品化
    5.5 管制与管制改革
        5.5.1 巴士市场改革
        5.5.2 出租车市场改革
    5.6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式
        5.6.1 交通与经济发展
        5.6.2 交通和空间发展
    5.7 小结
6 汽车工程
    6.1 概述
    6.2 标准与法规
        6.2.1 汽车标准和法规概况
        6.2.2 汽车强制性标准
        6.2.3 汽车推荐性标准
        6.2.4 中国汽车标准和法规的未来发展
    6.3 汽车控制技术
        6.3.1 重型商用车辆控制技术
        6.3.2 汽车悬架控制技术
        6.3.3 汽车控制策略
        6.3.4 热点、不足与展望
    6.4 汽车代用燃料技术
        6.4.1 醇类代用燃料
        6.4.2 天然气燃料
        6.4.3 生物质能
    6.5 电动汽车技术
7 机械工程
    7.1 沥青搅拌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7.2 沥青混凝土摊铺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7.3 压实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7.4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
    7.5 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9)数值方法确定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的判别准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的研究
        1.2.2 数值计算方法在确定海底隧道覆盖厚度的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确定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方法体系
    2.1 相关概念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围岩特性
        2.2.2 水荷载
        2.2.3 施工因素
        2.2.4 隧道几何尺寸
        2.2.5 其它
    2.3 工程类比法
        2.3.1 挪威经验法
        2.3.2 日本最小涌水量法
        2.3.3 国内顶水采煤法
        2.3.4 有权重的工程类比法
    2.4 数值计算方法
        2.4.1 概述
        2.4.2 判定围岩稳定性的判据
    2.5 小结
第3章 拱顶最小位移法判别准则的研究
    3.1 概述
    3.2 工程背景
        3.2.1 工程概况
        3.2.2 地质条件
        3.2.3 断面设计
    3.3 FLAC3D的模拟原理
    3.4 数值建模
        3.4.1 建立模型
        3.4.2 设定边界条件
        3.4.3 选取物理力学参数
        3.4.4 初始条件
    3.5 计算方案
    3.6 计算结果分析
        3.6.1 围岩位移分析
        3.6.2 围岩应力的分析
        3.6.3 塑性区
    3.7 参数敏感性分析
        3.7.1 围岩特性
        3.7.2 海水深度
    3.8 小结
第4章 安全系数法判别准则的研究
    4.1 概述
    4.2 基本原理
        4.2.1 强度折减法
        4.2.2 容重增加法
    4.3 FLAC3D失稳的判定
        4.3.1 失稳判据
        4.3.2 FLAC3D的屈服和破坏准则
    4.4 计算方案
    4.5 计算结果分析
        4.5.1 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
        4.5.2 围岩位移的变化规律
        4.5.3 围岩应力及塑性区的变化规律
    4.6 安全系数法确定岩石覆盖厚度判定标准的探讨
    4.7 FLAC3D求解安全系数时不同失稳判据的讨论及使用建议
    4.8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水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及其覆盖层厚度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水下隧道的优点
        1.1.2 国内外水下隧道介绍
        1.1.3 水下隧道的特点和修建方法
        1.1.4 水下隧道的关键因素——覆盖层厚度
    1.2 选题依据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水下隧道合理埋置深度的认识
        1.3.2 浅埋隧道的解析方法
        1.3.3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4 爆破损伤研究现状
        1.3.5 小净距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研究现状
        1.3.6 工程类比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复变函数方法的水下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分析
    2.1 引言
    2.2 弹性问题复变函数基本理论
        2.2.1 应力函数的复变函数表示
        2.2.2 应力和位移的复变函数表示
        2.2.3 复变函数的确定程度
        2.2.4 边界条件的复变函数表示
        2.2.5 保角变换
    2.3 水下隧道求解方法
        2.3.1 问题的描述
        2.3.2 确定映射函数
        2.3.3 像平面中的复位势
        2.3.4 地表边界条件
        2.3.5 洞周边界条件
        2.3.6 返回物理平面求解
    2.4 程序流程和算例
        2.4.1 程序流程
        2.4.2 水下隧道算例
        2.4.3 应力分析
        2.4.4 位移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渗流影响的水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
        3.2.1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及其研究历史
        3.2.2 水下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必要性
        3.2.3 相似理论的基本定理
        3.2.4 应力场与渗流场共同作用下的相似理论
    3.3 工程背景和试验设计
        3.3.1 工程概况
        3.3.2 试验总体设计
    3.4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
        3.4.1 试验台架装置
        3.4.2 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的研制
        3.4.3 量测技术与方案
        3.4.4 试验实施过程
    3.5 基于FLAC~(3D)的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3.5.1 FLAC~(3D)流固耦合分析概述
        3.5.2 基本条件与计算方案
    3.6 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6.1 位移结果分析
        3.6.2 应力结果分析
        3.6.3 渗透压力结果分析
        3.6.4 涌水量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联渗透率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
    4.1 引言
    4.2 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发展概述
        4.2.1 岩石动损伤模型研究现状
        4.2.2 岩石爆破损伤模型评价
    4.3 关联渗透率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建立
        4.3.1 岩石的变形特性
        4.3.2 岩石的破坏特性
        4.3.3 三轴压缩试验综合物理力学特性曲线
        4.3.4 岩石爆破损伤变量及其演化规律
        4.3.5 FLAC~(3D)应变硬化-软化本构模型
        4.3.6 体积应变—渗透率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净距水下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开挖效应的施工优化分析
        5.2.1 概述
        5.2.2 计算方案和参数
        5.2.3 计算结果分析及施工方案优选
        5.2.4 结论与建议
    5.3 爆破振动响应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计算方案和参数
        5.3.3 施工方案优选
        5.3.4 爆破振动效应分析
        5.3.5 结论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确定合理覆盖层厚度的方法及应用
    6.1 引言
    6.2 国内规范方法
    6.3 普氏压力拱理论方法
    6.4 国内顶水采煤经验方法
        6.4.1 隧道上方岩体破裂带高度
        6.4.2 保护层厚度
        6.4.3 表而裂隙带深度
    6.5 日本最小涌水量法
    6.6 挪威海底隧道建设经验方法
        6.6.1 经验曲线
        6.6.2 经验曲线的应用
    6.7 最小位移法
    6.8 确定合理覆盖层厚度的方法体系及其应用
        6.8.1 方法体系
        6.8.2 工程应用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荣誉奖项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跨海公路隧道岩石覆盖厚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水下浅埋暗挖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J]. 豆世康.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1(06)
  • [2]海底隧道典型突涌水类型与突水机理研究[D]. 赵笃坤. 山东大学, 2021(12)
  • [3]蓉江四路水下隧道覆岩厚度确定方法研究[D]. 陈宁.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4]堵水限排对典型特征围岩海底隧道稳定性的影响[D]. 王畅.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渗流作用下小净距三孔海底隧道覆岩厚度研究[D]. 王帅.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7]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D]. 谭光宗.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8]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2(03)
  • [9]数值方法确定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的判别准则研究[D]. 公铭. 山东大学, 2012(02)
  • [10]水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及其覆盖层厚度确定[D]. 蔚立元. 山东大学, 2010(08)

标签:;  ;  ;  ;  

跨海公路隧道岩层厚度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