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刘健去世

语言学家刘健去世

一、语言学家刘坚逝世(论文文献综述)

罗欢[1](2021)在《现代汉语连词“要不”“不然”“否则”比较研究及偏误分析》文中认为

顾王乐[2](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提出《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张承志[3](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提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王寅[4](2019)在《外国语言学研究70年之一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取名"一瞥",意在强调仅扼要梳理建国70年来的外国(主要是英语)语言学的简史,概述20世纪发生在国外的三场语言学革命(索绪尔、乔姆斯基、雷科夫)及其对我国语言学界的影响。但笔者也发现了第三场革命之不足,主张将其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突显从唯物论和人本观角度来全面分析语言各层面,从而开辟了语言研究的全新视野。笔者认为,我们在学科研究中当持"象豹观",才能实现"与时俱进、继承发展"之愿景。

程则峰[5](2019)在《传薪翻是出书人 ——舒新城出版理念及其实践研究(193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中国的传统知识结构渐趋解体,思想和知识体系发生重大转型,使得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式出版业成为勾连知识和常识、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重要中介。出版家对于知识内化为常识、思想渗透入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曾长期担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的舒新城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典型的五四青年,舒新城素存教育救国之志,随着对国内实际教育情形和近代中国教育史认识的深化,其教育思想由“教育万能论”转向“教育工具论”,并重视出版对于教育普及的作用,最终在友人陆费逵的邀请下,怀着“出版补助教育,出版开通民智”的理想加入中华书局任编辑所所长。舒新城的教育思想主导了他的出版理念,使他形成了“发展教育文化与维持公司生存兼顾”的出版方针和服务于中小学生和一般社会人士的读者取向。为落实出版理念,舒新城厉行考试制度,俾为编辑所揽才,并通过开展职业训练、塑造职业风气等方式对编辑所同人进行培育。同时,重视中华书局图书馆的建设,以丰富的图书参考资料支撑书籍出版。舒新城将书籍作为启迪民智、传播常识的工具,将自身的文化理念融入书中,出版了旨在提供系统知识的百科类书籍和满足学生求知需要的教育类丛书。在国难之际,舒新城还致力于出版普及国难知识和训练应变常识的国防类书籍,以此参与“文化国防”的建设工作。舒新城融教育思想于出版事业,致力于传播基础知识和各类常识,其主持出版的书籍承担着简化改造精英思想并将其向下传递的任务。这些书籍随着中华书局强大的发行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潜移默化地形塑着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影响深远而绵长。从这一角度而言,以舒新城为代表的近代出版家所从事的实际上是有别于学者和思想家的另一种形式的启蒙事业,实可谓:传薪翻是出书人!

司雯雯[6](2019)在《倾斜的“墓碑”:对五家媒体讣闻报道的社会性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讣闻报道中,不同性别群体是否得到了公平均衡的话语资源?本文以社会性别为核心概念,以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检视澎湃新闻、界面新闻、《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及《财新周刊》的讣闻报道。研究发现,犹如墓碑的讣闻报道呈现倾斜态势,其社会性别表现错综复杂:既有对传统性别歧视及陈规的反思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呈现,传达了积极的性别意识,也仍旧存在再现和建构女性逝者形象时的区隔与扭曲,强化女性脆弱无助、需要保护的角色形象。具体来说,内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群体在讣闻中的出场机会存在显着差异,女性被作为边缘化的少数,男性逝者在教育和医疗行业“缺席”,女性逝者在商界和政界“失声”。同时,女性的职业成就和社会创造得到的关注和呈现弱于男性,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荣誉遭到更多遮蔽;女性逝者被呈现了更多维度和方面的家庭生活,被束缚在“贤妻良母”的社会期待和性别陈规之中;讣闻报道更加偏重对男性逝者在社会公域活动的再现,男性逝者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实践性。此外,在标题设置上,女性的讣闻报道标题中更加明确地凸显了性别特征,且更加着重对亲缘关系的呈现;讣闻报道话语在再现逝者的社会价值方面表现相对平等和均衡,但“铁娘子”等称谓将女性的自主独立展现为“去女性化”的“男性气质”,同时相较于男性逝者,更加关注女性的外貌和身体,女性逝者在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连接中缺席。以家庭为代表的私人领域和以职业工作为代表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女性逝者形象的两个轴心,讣闻报道中的女性被塑造为偏重家庭的“玫瑰”与“佳人”,同时肩负家庭和事业重担的女性以及偏重事业的社会成就创造者。作为一种新闻报道,讣闻报道受到现实情况和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影响,但其对在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社会性别话语等方面对男性和女性逝者的差别化处理,仍旧显现了其传统性别陈规和成见。

冯晓宇[7](2019)在《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年画作为民间艺术传承的载体,其在中国古代的寓意是吉祥形象的代表,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年话”,也就是我们新年说的祝福吉祥语,如“新春快乐”“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发现。“年话”作为我们的新春祝语频繁的出现在见面问候中,通常以邮件、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呈现,然而,另一种以传统手工艺形象的年话——“年画”却逐渐的被人们淡忘。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作为有地域特色的晋南木版年画所蕴涵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韵味就值得我们去探索,本次课题就以晋南地区木版年画中的绛州木版年画为例,绛州木版年画作为绛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其艺术精湛、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年画历史跨越千年,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绛州木版年画不仅是中国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人们大量接受着新鲜事物,导致传统的艺术正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在信息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怎样能使传统手工艺不被人遗忘。如何使我们的年画艺术不再固守传统的思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继续传承下去,使其散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年画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内容形式等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整理归纳出不同节日氛围下年画给我们所带来的深刻寓意,最终通过动漫表达形式与年画素材相结合,为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和特殊的视觉呈现,同时赋予年画全新的生命力,使年画兼具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内涵和更深远的影响力,使其得到大众的青睐,让传统文化不至于消失。

周生杰[8](2019)在《学精功伟:章太炎国学演讲会与国魂塑造》文中认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从1906年至1936年,先后在东京、上海、北京和苏州等地举办国学讲习会,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社会各界宣传国学,激励种性,增进爱国热肠。章太炎的国学演讲以经学为基础,对经学的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以小学为主要内容,尤其强调研究小学的意义和方法;章太炎对诸子学的演讲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其目的是要在近代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诸子的是非和文化价值;同时,章太炎在演讲中十分强调文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希望从文学的创作中找到时代盛衰的因素。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一番彻底的总检讨,赋予国学以新内涵,期望重塑中国之魂,给国人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并培养了一大批国学专门人才。

陈恩绮[9](2018)在《书房外边的Jerry Norman》文中指出一、Oklahoma与the Dust Bowl杰瑞的外公是英国移民的后裔。兄弟七八个,不知道是否都住在Oklahoma州的小镇Carnegie (在Oklahoma City西南几十英里)。可能有几家买了地种棉花什么的。外公下地帮忙是把能手,可是他不想务农,太单调!他在东边不远的Anadarko城里经营一家菜场兼卖杂货,另外还有个加油站。

林有苗[10](2018)在《吕叔湘:心中装着读者的人民语言学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语言学界一代宗师的吕叔湘(19041998),为世人留下了一笔瑰丽而丰厚的学术遗产。而备受称道的是吕先生严谨务实、淳朴敦厚的文风学品,其中的一个侧面是吕叔湘先生拥有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读者观:心里始终装着广大读者,时时处处为广大读者而着想。写文章力求让读者看得懂,让读者感兴趣,还要力争取信于读者。他为人民而治学,将毕生精力奉献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堪称一位人民的语言学家。

二、语言学家刘坚逝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学家刘坚逝世(论文提纲范文)

(2)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传薪翻是出书人 ——舒新城出版理念及其实践研究(193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以出版为志业:舒新城入职中华书局
    第一节 与文化运动相应和:中华书局的前二十年
        一、与中华民国相伴而生
        二、承前启后的二十年代
        三、变动时代中的编辑所
    第二节 友谊乎?志业乎?:舒新城入职中华书局的因缘经过
        一、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二、从教育界转向出版界
    第三节 早期经历中适于出版的素质
        一、广博与专精的知识体系
        二、嗜书如命
        三、熟于出版流程,敏于读者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融教育于出版:舒新城的出版理念
    第一节 由教育救国到出版救国
        一、五四青年的“教育万能论”
        二、从“教育万能论”到“教育工具观”
        三、出版是补助教育的利器
    第二节 融合教育的出版理念
        一、出版方针:“发展教育文化与维持公司生存兼顾”
        二、预设读者:服务于中低文化程度者
        三、鼓动潮流:出版宜有计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为出版奠基:中华书局人才网和知识库的建设
    第一节 练成专业人才:中华书局编辑所的人才引进和培育
        一、不拘文凭揽人才
        二、培育编辑英才
    第二节 打造“知识仓库”:舒新城与中华书局图书馆
        一、设立图书馆
        二、改造图书馆
        三、建设成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出版理念与时代思潮交织下的书籍出版
    第一节 建构系统知识:以百科类书籍为中心
        一、“灌输一般知识的读物”:《中华百科丛书》
        二、“供给人人必备之工具”:《辞海》
    第二节 “养成新民”:以教育丛书为中心
        一、“为儿童造福”:《小朋友文库》
        二、供少年求知:《初中学生文库》
        三、“提高文化的前途”:《大学用书》
    第三节 国难之际的文化担当:以国防类书籍为中心
        一、普及国难真相:以《东北研究丛书》与《淞沪御日战史》为例
        二、“训练应变常识”:以《国防丛书》与《非常时期丛书》为例
    本章小结
结语:近代出版家的启蒙理想及其践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华百科丛书》书目简表
附录二 《小朋友文库》书目简表
附录三 《初中学生文库》书目简表
致谢

(6)倾斜的“墓碑”:对五家媒体讣闻报道的社会性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2.1 讣闻报道
        1.2.2 媒介中的女性:“失语”的第二性
        1.2.3 西方讣闻中的性别差异
        1.2.4 我国讣闻报道的性别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墓碑”的性别:对讣闻报道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
    2.1 样本抽取与变量设计
        2.1.1 研究样本
        2.1.2 变量设计与说明
    2.2 样本整体情况
    2.3 男性的“主场”:出场机会的显着差异
        2.3.1 总量:男性逝者约为女性6 倍
        2.3.2 女性逝者处于边缘地位
    2.4 职业领域:女性逝者的荣誉更多被遮蔽
        2.4.1 “其他”的她们:特殊的死亡
        2.4.2 荣誉的再现与隐蔽
    2.5 家庭领域:被束缚的贤妻良母
        2.5.1 偏重女性的家庭生活
        2.5.2 女性多被再现为“贤妻良母”
    2.6 社会关系:自我与他者的话语争夺
第三章 “墓碑”的建构:讣闻报道的性别话语分析
    3.1 性别的价值:标题中的“等级”
        3.1.1 “物理学家”与“女科学家”
        3.1.2 标题中的性别与亲缘
    3.2 讣闻报道的性别话语分析方法
    3.3 讣闻报道的指示性话语分析:不同性别的相对平等“身份”
        3.3.1 着名的“她”和“他”
        3.3.2 桃李满天下的师者
        3.3.3 “铁娘子”与“工作狂”
    3.4 评价性话语分析:拓宽“女性气质”与被观赏的女性
        3.4.1 拓宽“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3.4.2 关注女性外貌
        3.4.3 女性在民族国家的叙事中“缺席”
第四章 讣闻报道的性别意识反思与陈规
    4.1 讣闻报道中的女性典型形象
        4.1.1 “玫瑰”与“佳人”
        4.1.2 站在“天平”两端的女性
        4.1.3 开拓进取的社会成果创造者
    4.2 报道者的社会性别反思与成见
        4.2.1 觉醒和反思:“女性要靠自己”
        4.2.2 区隔与扭曲:“再要强的女人,也需要照顾”
    4.3 讣闻报道的生产机制
        4.3.1 报道者与讣闻报道的性别话语
        4.3.2 “条线”之外的讣闻报道
        4.3.3 现实情况与新闻价值
结语 倾斜的“墓碑”:讣闻报道中复杂的社会性别图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专家学者对木版年画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专家学者对木版年画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框架结构
        1.3.2 论文涉及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木版年画概述
    2.1 年画
        2.1.1 年画的萌芽
        2.1.2 年画与吉祥话
        2.1.3 年画与木版画
    2.2 版画
        2.2.1 版画的定义
        2.2.2 版画的诞生与发展
        2.2.3 版画的种类
    2.3 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画
        2.3.1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2.3.2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
        2.3.3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2.3.4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
第三章 绛州木版年画的发展背景和历史地位
    3.1 绛州木版年画的发展背景
        3.1.1 古绛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3.1.2 古绛州优越的地理环境
    3.2 绛州木版年画的历史地位
        3.2.1 绛州木版年画萌芽发展于宋代
        3.2.2 元明时期雕版印刷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
        3.2.3 清朝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3.2.4 年画发展到民国中后期明显开始衰落
第四章 绛州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
    4.1 绛州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
        4.1.1 雕刻艺术
        4.1.2 歌舞艺术
        4.1.3 刺绣艺术
        4.1.4 戏曲艺术
        4.1.5 民间文学
    4.2 绛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4.2.1 制作技艺精湛
        4.2.2 题材广泛
        4.2.3 注重形式和色彩
        4.2.4 表现手法夸张
    4.3 绛州民俗节日和张贴禁忌
        4.3.1 民俗节日
        4.3.2 张贴禁忌
第五章 绛州木版年画传承过程中遇到问题及原因
    5.1 绛州木版年画销售与现状
        5.1.1 绛州木版年画的销售情况
        5.1.2 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脉络
        5.1.3 国家目前对绛州木版年画传承所采取的措施
    5.2 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2.1 传承和保护意识的淡化
        5.2.2 政府给予的政策引导力度不够
        5.2.3 人口流动影响传承与保护
    5.3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5.3.1 脱离时代主题
        5.3.2 工业技术水平的变化
        5.3.3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5.3.4 社会意识形态导致市场需求的转变
    5.4 绛州木版年画传承过程中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5.4.1 绛州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5.4.2 绛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保护措施
        5.4.3 促进绛州木版年画的产业化发展
        5.4.4 保护性旅游开发
第六章 绛州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策
    6.1 绛州木版年画未来的发展趋势
        6.1.1 绛州木版年画在动漫领域中的应用
        6.1.2 木版年画与动漫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6.1.3 绛州木版年画在设计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6.2 绛州木版年画创意衍生品的开发与利用
        6.2.1 年画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6.2.2 年画艺术特色与文创产品的结合
        6.2.3 绛州木版年画衍生品的开发意义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四、语言学家刘坚逝世(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连词“要不”“不然”“否则”比较研究及偏误分析[D]. 罗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3]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4]外国语言学研究70年之一瞥[J]. 王寅. 语言教育, 2019(04)
  • [5]传薪翻是出书人 ——舒新城出版理念及其实践研究(1930-1937)[D]. 程则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倾斜的“墓碑”:对五家媒体讣闻报道的社会性别研究[D]. 司雯雯. 西北大学, 2019(12)
  • [7]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及发展研究[D]. 冯晓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学精功伟:章太炎国学演讲会与国魂塑造[J]. 周生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9]书房外边的Jerry Norman[J]. 陈恩绮. 语言研究集刊, 2018(02)
  • [10]吕叔湘:心中装着读者的人民语言学家[J]. 林有苗. 语言战略研究, 2018(06)

标签:;  ;  ;  ;  ;  

语言学家刘健去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