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渔业饲料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江苏省渔业饲料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江苏省渔用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段金廒,宿树兰,严辉,郭盛,刘睿,刘圣金,赵明,吴启南[1](2021)在《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主要包涵中药资源学相关专业建设、教材体系建设、人才团队建设,以及中药资源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服务社会等方面。中药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涉及中药资源调查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有效利用、中药资源保护、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在以往连续报道的基础上,对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等进行归纳整理,基本反映了本领域的发展概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及管理者的代表性贡献,以期为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中药产业发展起到相互借鉴的作用,共同致力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心钊[2](2021)在《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混贮原料配比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体外产气法和体外发酵试验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饲用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所制作的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作为粗饲料饲喂湖羊,通过比较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体内消化、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等指标,确定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最佳饲养方案,为燕麦草和稻秸在肉羊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试验一、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原料配比和制作工艺的筛选本试验以燕麦草和稻秸为制作原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分为7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稻秸青贮(RS)、处理1燕麦草+稻秸(3:7)常规混贮(OR30),处理2燕麦草+稻秸比例为(4:6)常规混贮(OR40),处理3燕麦草+稻秸比例为(5:5)常规混贮(OR50),处理4燕麦草+稻秸(3:7)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30),处理5燕麦草+稻秸比例为(6:4)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40),处理6燕麦草+稻秸(5:5)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50)。青贮45天后开封,对各组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定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燕麦草和稻秸混合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均优于稻秸青贮饲料(RS组)。2)与稻秸青贮组相比,其他各组青贮饲料的pH、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OR30、OR40和OR50组乳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使用添加剂处理后的T30、T40和T50组乳酸、乙酸、TSCFA含量和乙丙比显着低于比例相同的OR30、OR40和OR50组(P<0.05),且T50组pH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与OR30、OR40组相比,T30、T40和T50组NH3-N/TN显着降低(P<0.05),添加剂青贮组之间相比,T50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T40组(P<0.05)。3)营养成分方面,T30组、T40组、T50组WSC 含量均显着高于 OR30、OR40 和 OR50 组(P<0.05),DM、CP、EE 和 NDF 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剂青贮组之间相比,T30组DM、NDF含量显着高于T50组(P<0.05),而T50组CP、WSC含量要显着高于T30组和T40组,3个处理组EE、Ash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组ADF含量亦均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优于稻秸裹包青贮;当燕麦草和稻秸混合比例在4:6时,添加甲酸、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后青贮效果最佳。试验二、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制作及其饲用价值的分析与评价将刈割的燕麦鲜草与稻秸用切草机切碎,并按干物质含量4:6的比例充分混合添加0.6%甲酸、5×105 cfu/g乳酸菌和80 mg/kg纤维素酶制作混合裹包青贮,同时采用相同的添加剂处理制作燕麦草以及稻秸裹包青贮,裹包青贮采用Mk5050-G型号圆捆包膜机制作。采用体外产气法和体外发酵试验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饲用价值进行评定,将燕麦草青贮(OS组)、燕麦草:稻秸4:6混合青贮(OR组)、稻秸青贮(RS组)以及自然状态保存的稻秸(RH组)作为发酵底物,进行连续72 h的体外产气试验和体外发酵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OS组在各个时间点的产气量最大;OS、OR组在各时间点产气量均显着高于RH组(P<0.05),72h累积产气量显着高于RS、RH组(P<0.05),而OS组和OR组在除12h以外的其余时间点差异均不显着(P>0.05)。2)在 12h、24h、48h 和 72h 时,OS、OR 和 RS 组 pH 均显着低于 RH组(P<0.05),在 12h、24 h 和 48 h 时,OS 组 pH 显着低于 RS 组(P<0.05)。3)各组培养液中TVFA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在12 h时,OS组培养液TVFA浓度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6h、48 h和72 h时,OS、OR、RS和RH组培养液TVFA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3 h、6h、12 h、24 h和72h时,各组培养液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各处理组丁酸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3 h、6 h时,各处理组乙酸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3 h、6 h、12 h和24 h时,各处理组丙酸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48 h时,各组培养液丙酸和丁酸浓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乙酸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各时间点各处理组培养液乙丙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在3h、24h时,OS组培养液的NH3-N浓度显着高于RH组(P<0.05);在48h时,OS组和OR组培养液NH3-N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都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5)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的IVDOM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在3h、6h、24h、48 h和72h时,OS、OR组IVDOM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其中在 3h、6h 和 72 h 时,OS 组IVDOM 显着高于 OR 组(P<0.05)。综上所述,燕麦草裹包青贮、燕麦草与稻秸4:6混合裹包青贮能够改善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其中燕麦草裹包青贮的利用效果最好。试验三、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平均体重为27±1.3K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湖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分别饲喂试验二中所制作的裹包青贮,处理组1为燕麦草裹包青贮(OS)组,处理2为燕麦与稻秸按4:6的比例混合裹包青贮(OR)组、处理3为稻秸裹包青贮(RS)组、处理4为稻秸干草(RH)组。试验期为54天,试验预饲期为14天,正饲期为40天,分别于第1天、20天、40天采集瘤胃液。结果表明:1)OS组净增重和平均日增重要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但与OR组无显着差异(P>0.05);OS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RH组(P<0.05),与OR、RS组差异不显着(P>0.05)。2)OS组的DM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RH组(P<0.05);OS组和OR组的EE表观消化率均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RS组的NDF和ADF表观消化率均显着高于OS组(P<0.05),与OR组和RH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3)第1天RS组瘤胃液的NH3-N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第20天RH组瘤胃液的乙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OS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OR组和RS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OS组和OR组的乙酸/丙酸的值显着低于RH组,其中以OS组最小为2.92;各组试验羊瘤胃液的pH、NH3-N、MCP、TVFA、乙酸、和丁酸含量以及亦没有显着差异(P>0.05);第40天OS组瘤胃液的TVFA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4)OS组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肌酐含量显着低于RS组和RH组(P<0.05);OS组和OR组血液中尿素氮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低于RH组(P<0.05)。5)OS组背最长肌肉色H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RS组背最长肌的失水率和剪切力均显着高于RH组(P<0.05),但与OS组合OR组差异不显着(P>0.05);OS组前腿肌的蒸煮损失显着低于RH组(P<0.05),与OR组、RS组无显着差异(P>0.05);OR组后退肌的pH45min显着高于OS组和RS组(P<0.05);各组不同部位肌肉的pH24h、肉色L和肉色C差异都不显着(P>0.05)。6)OS 组背最长肌 C14:0、C15:0、C16:0、C18:0 和 C18:ln9c 含量均显着高于RS组(P<0.05),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OS组C17:0和C18:3n3的含量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C22:6n3的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其余肌肉脂肪酸指标亦无显着差异(P>0.05)。

陈真[3](2021)在《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涉农上市公司是涉农企业的领头雁,其技术创新能力对其自身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了 200家涉农上市公司,搜集了其2016-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首先,本文对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其次,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同时,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政府扶持等角度对涉农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总体的描述。利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整体、行业和企业性质三个角度对200家涉农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利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得出了以下结论:使用DEA—BCC模型测算发现200家涉农上市公司都处于非DEA有效的状态,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水平较低。对涉农上市公司13个子行业进行分析发现,各个行业之间的综合技术效率差距较大,综合技术效率在2016年到2019年之间一直处于上下浮动的状态,技术创新水平发展不稳定。从企业性质来看,整体呈现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的趋势。使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发现整体M指数小于1,处于技术水平下降的趋势。从行业和企业性质来看,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M指数都小于1,技术进步变化值低是主要原因。利用Tobit面板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涉农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与企业规模呈显着倒U型关系,与股权结构、企业家学历、盈利能力和政府扶持呈显着正相关。与企业家性别、企业家年龄、企业家技术背景、企业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没有显着的相关性。

王鑫[4](2021)在《复配食用胶联合超声处理改善鸡血豆腐品质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我国肉鸡产量延续了多年以来的持续增长趋势,鸡血占整鸡体重约6%,产生了近百万吨的鸡血资源。鸡血富含优质蛋白质,但目前鸡血资源的产业化利用程度较低,精加工技术落后,附加值不高。黄羽鸡是对我国地方品种鸡进行培育而产生的优质肉鸡,其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出栏超过45亿,如能利用好这些黄羽鸡副产物鸡血可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黄羽鸡鸡血为原料,采用瓜尔豆阿拉伯复配胶或瓜尔豆魔芋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品质和凝胶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开发即食麻辣鸡血豆腐产品,为家禽副产物鸡血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复配食用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血凝胶在添加4 g/L瓜尔豆与魔芋复配胶(复配比5:5,w/w),凝血12 min,血水比1:2.5(v/v),超声功率90 W,超声时间3 min,加热温度90℃,加热40 min条件下4℃储藏48 h时的鸡血豆腐出品率对比CK1组提高了 15.91%;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对比CK1组分别提升了 57.95%、26.43%和97.29%;L*、a*等色泽指标均有显着提升(P<0.05),表明瓜尔豆与魔芋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能明显改善鸡血豆腐的综合品质。研究了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凝胶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添加瓜尔豆魔芋胶的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后,对比CK1组,鸡血豆腐的凝胶强度由1.48N提升至1.80 N,疏水性显着提高(P<0.05);鸡血豆腐内部结合水占比90%以上,瓜尔豆魔芋胶的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增强了水分子结合性,T21弛豫时间提前了 293.90 ms;鸡血豆腐经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其电位绝对值显着增加(P<0.05),内部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增强,形成的鸡血蛋白凝胶网络更加稳定,同时储能模量G,及损耗模量G”显着上升(P<0.05),但相位角δ差异不显着(P>0.05),体外消化率提升至82.93%。分子作用力结果显示鸡血豆腐凝胶形成的作用力包括氢键、疏水作用力和二硫键,且二硫键是最主要的作用力。优化了即食麻辣鸡血豆腐调味配方并研究其品质稳定性。得到即食麻辣鸡血豆腐最佳调味配方:以1kg水为恒量,血豆腐与调味液比1:2(g/mL)时,添加食盐12 g、味精6 g、辣椒20 g、花椒18 g、料酒14 g、砂糖12 g、十三香2 g及茶多酚2 g。即食麻辣鸡血豆腐经高温灭菌及真空包装后在37℃储藏期间,L*下降1.38、硬度上升30.19%、酸度增加4.44,确定其最佳储藏期为28 d以内。

惠西珂[5](2021)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抗菌的作用,临床对治疗手足口病、支气管炎、咽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成方制剂。因为组成该制剂的单味药材产地众多,存在质量差异大、良莠不齐的现象,原药材质量的好坏对该方制剂的疗效影响很大,而许多研究人员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药效以及制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较多,但综合多种指标评价一味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对较少,对中药资源进行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该制剂的原料药进行资源评估,从而制订一套稳定、可行、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筛选出质优、供应稳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种植基地,建立原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现行药典为基础增加多种质控指标对各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体系,对各药材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苦地丁基原植物混杂及采收标准不一的状况,本研究分别建立ITS2序列的DNA分子鉴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于鉴别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并研究了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通过对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和黄芩四味药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筛选出的道地产区以及合作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包括原料药的预计消耗量、预计可获得量、潜在风险、质量分析与评价、可持续利用和稳定质量措施六个方面的药材评估。质量分析与评价部分主要是以2020版《中国药典》为基准,对收集的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综合考虑各药材质量与产量关系,评估结论如下:1、蒲公英:将陕西省渭南市的3个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蒲公英原料药,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以备不时之需。2、苦地丁:将河北安国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苦地丁原料药,将江苏新北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3、板蓝根:将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板蓝根原料药,将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4、黄芩:将内蒙古赤峰市牛家营子镇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黄芩原料药,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四味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接近预计可获得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质量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产地采集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筛选出质优、稳定性好的种植基地,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蒲公英:薄层鉴别研究中,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酸指标,建立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咖啡酸、菊苣酸以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测项目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蒲公英指纹图谱,以菊苣酸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苦地丁: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项目并制定企业质控标准,并将药典浸出物含量标准提升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苦地丁指纹图谱,以紫堇灵为参照峰,确定了 15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紫堇灵、乙酰紫堇灵和二氢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板蓝根: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板蓝根指纹图谱,以(R,S)-告依春为参照峰,确定了 10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尿苷、鸟苷、(R,S)-告依春和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黄芩: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黄芩指纹图谱,以黄芩苷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三、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通过对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和其同属植物的ITS2序列鉴定与分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成功率为100%,说明ITS2对于地丁草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完成率好,适用性强。基于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ITS2序列的序列长度、GC含量、K2P遗传距离以及种间变异位点分析,可有效地鉴别出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通过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进行特征图谱的建立,夏天无、黄堇、珠果黄堇和巴东黄堇与地丁草的相似度较高,共有峰较多,化学成分较相似。泾源紫堇中紫堇灵和乙酰紫堇灵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丁草。四、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在对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中可以得出,紫堇灵成分在任一产地的地上部位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部位的含量;乙酰紫堇灵在苦地丁地上、地下部位差异性没有紫堇灵大,但地上部位普遍比地下部位含量高;二氢血根碱在苦地丁中的含量相对于紫堇灵、乙酰紫堇灵低,但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远远高出地上部位,邳州产地的二氢血根碱在地下部位的含量最高,甚至高于其含有的紫堇灵含量。苦地丁中的3种生物碱类成分无论在地上部位还是地下部位,在5月中下旬达到峰值,考虑到量-效比的关系,认为苦地丁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中下旬。

张琦,梁国栋,张鹏飞,奚小波,张剑峰,程春[6](2021)在《水产饲料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饲料烘干技术上最大的难点在于缺乏有效的干燥数学模型来准确预测饲料的含水率,为此,文章基于指数函数建立三种水产饲料的含水率预测数学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首先在循环风机频率为30 Hz,料层厚度为30 mm的条件下,对三种水产饲料进行单一温度(90℃、105℃、120℃、135℃)烘干试验,其次基于单一温度试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该模型的参数值,最后通过多梯度温度(90℃-105℃-120℃、105℃-120℃-135℃)试验进行模型的验证。对比结果显示:试验数据与模型模拟数据基本一致,相关系数R2值均大于0.98,表明本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温度变量对水产饲料含水率的影响。

刘雪薇[7](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提出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冯伟良[8](2020)在《广东省渔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是以广东省养殖捕捞业、水产加工业以及渔业流通业等渔业经济产业为主要研究方向。广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是第一批经济开发省份,自身拥有着海水资源,也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然而渔业经济却是“大”而不“强”,测算渔业经济发展情况,有助于探求广东省渔业经济产业发展规律,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DEA-GlobalMalmquist指数,以渔业经济产值排名前八的省份作为参照,测算出2006-2017年广东渔业经济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及其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广东省渔业经济从2006至2017年间,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该结果显示渔业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要素投入增长来维持。但是以2012年为分界点来看,渔业经济第一、二产业的代表捕捞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有所提升,第三产业则处于平稳略而有下降的状态。其中第一产业得益于技术进步,第二产业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省渔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第三产业具有优势,第一产业稍逊其他省份,第二产业处于8省之后。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对广东省渔业以及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毕重人[9](2020)在《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海洋经济主要增长方式是结构主导性增长,是以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发展背景下,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促进海洋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从海洋产业发展历程出发,基于产业效率视角阐述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海洋经济主要发展阶段,通过比较研究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针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使用博弈模型解析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过程。随后,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与效率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启示提出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本研究界定了我国需要转型升级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采用文献梳理和发展历程梳理两种方法,并通过分别计算各个海洋产业的产业贡献度,最后对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梳理,确定出海洋传统优势产业中需转型升级的五大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历程的分阶段阐述。对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演变从行政管理机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把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分成五个时期,同时通过解析海洋产业结构与产业效率关系,根据海洋产业效率评价方法与超效率DEA模型,根据全国宏观海洋经济效率与各上市企业经济效率的变化趋势,结合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分析海洋产业效率测算结果,量化分析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寻找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演变的规律性。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随后采用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对影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油气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因素是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具有产业异质性,在部分产业中影响显着。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参与主体特征出发,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归纳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参与主体特征,分析主体间互动关系复杂性,在简化基本假设下,利用博弈分析方法,解析技术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海洋产业政策激都可以激励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两条差异化途径,分别影响三个层次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为,技术进步的影响渠道多元性强于政策激励,而政策激励在持续时间以及均衡状态的稳定性方面较技术进步差。从创新价值链理论出发,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驱动路径。以提升我国海洋产业创新能力与全球地位为目标,使用DEA模型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三阶段评价各区域的创新效率,根据创新效率差异,分析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创新能力实现的若干路径,通过比较分析我国各沿海省份的创新效率结构属性。研究发现,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产业升级的发展经验可以从三个维度与不同省域发展路径进行匹配,各省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结合自身特征选择发展模式。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政策驱动路径。根据中国海洋经济政策演变过程,分别梳理每个时期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主要政策,聚焦我国五年规划中海洋产业政策的转向,从海洋产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厘清海洋政策的发展脉络。为了验证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本文通过使用2001-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各行业数据,采用GRA-DID分析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海洋政策的变化对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带来显着的影响,我国海洋产业政策的分类治理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因素、产业政策、产业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形成了如下三点创新:(1)基于产业整体发展历程与混合回归方法,本研究厘清了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验证了影响因素的共性与差异,明确了科技创新因素的普遍显着性影响,有助于解决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中各产业共性规律的归纳问题。(2)在假设条件下,设计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方法,厘清了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有助于解释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分析中不同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显着差异。(3)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创新价值链理论,结合GRA-DID、三阶段DEA等实证方法,分析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有助于解释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与影响因素间的互动关系。

李昆,赵晓辉,李科林,张盼伟,方登,范亚民,刘晓茹[10](2020)在《潘家口水库水体中有机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潘家口水库网箱清理活动对水环境改善具体情况,摸清潘家口水库现存主要污染物种类及特征,针对研究区域不同时间和空间表层水体样品开展了分析研究。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的高通量筛查技术方法,对潘家口水库2017、2018年水体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经匹配度、检出率等条件进一步筛选确认,对确认结果进行化合物属性及用途分类,将最终结果用于污染物种类变化趋势分析。与2017年结果相比,2018年减少化合物244种(包括38种酮类、27种烷烃类、26种酚类、21种酯类和15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及其他),其中包含用于工业中间体的25种化合物,用于香料香精的14种化合物,用于食品添加剂的12种化合物,用于工业生产的8种化合物,用于医药的6种化合物以及用于增塑剂的14种化合物等。与2017年结果相比,2018年增加化合物22种(包括10种酯类、3种酮类、2种醚类、1种苯类、1种醇类、1种醛类、1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及其他),其中包括用于香料香精的5种化合物,用于增塑剂的4种化合物,用于中间体的2种化合物以及用于阻燃剂的1种化合物等。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水体中有机化合物数量在2017年后大幅减少,可能由该区域开展的养殖网箱清理活动导致。

二、江苏省渔用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渔用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概况
    1.1 学科及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1.2 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成效显着
    1.3 教材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1.4 中药资源学理论不断丰富
        1.4.1 中药资源化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创建
        1.4.2 分子生药学新兴学科不断创新发展
        1.4.3 中药资源生态学与中药品质生态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的创建
        1.4.4 药用植物保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的提出与创新实践
        1.4.5 药用植物保护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技术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1.4.6 中药资源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2 中药资源领域科学研究进展
    2.1 全国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1.1 基本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2.1.2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服务于中药资源调查研究与中药资源生产
        2.1.3 构建覆盖全国的中药资源动态检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
    2.2 中药材生产步入重视道地性、推行生态化发展新阶段
        2.2.1 道地药材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引领中药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2.2.2 生态种植已成为提升药材品质和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模式
        2.2.3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2.2.4 药用动物资源研究与珍稀动物药替代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2.2.5 药用矿物资源调查研究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
    2.3 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3.1 生态因子与药材品质形成关联机制研究方兴未艾
        2.3.2 药材采收加工过程资源性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逐步揭示
3 展望
    3.1 进一步推动中药资源学理论创新,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
    3.2 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服务于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3.3 进一步提升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水平,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江苏省山羊生产及饲料资源利用现状
        1.1.1 江苏省粗饲料资源现状
        1.1.2 农作物秸秆等非常规粗饲料资源在肉羊生产中的应用途径
    1.2 燕麦作为粗饲料利用的研究进展
        1.2.1 燕麦草的分布与产量调查
        1.2.2 燕麦草的饲用价值与有效利用
        1.2.2.1 燕麦草的营养价值
        1.2.2.2 燕麦草在肉羊产业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原料配比和制作工艺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2.1 试验设计
        2.2.2.2 青贮饲料的调制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3.1 感官评定
        2.2.3.2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2.3.3 发酵品质分析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燕麦草和稻秸的营养成分
        2.3.2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品质感官评定
        2.3.3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营养成分
        2.3.4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发酵品质
    2.4 讨论
        2.4.1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2.4.2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2.4.3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饲用价值的分析与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现场制作
        3.2.2 试验动物及瘤胃液的采集
        3.2.3 微生物培养液的配制
        3.2.4 试验设计
        3.2.4.1 体外发酵产气试验
        3.2.4.2 体外发酵批次培养试验
        3.2.5 体外发酵指标的测定
        3.2.5.1 产气量和产气参数的计算
        3.2.5.2 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测定
        3.2.5.3 NH_3-N浓度的测定
        3.2.5.4 MCP浓度的测定
        3.2.5.5 有机物消化率的测定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发酵底物的营养成分
        3.3.2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产气试验结果
        3.3.3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培养液pH值
        3.3.4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培养液VFA浓度
        3.3.5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的IVDOM及其培养液的NH_3-N、MCP浓度
    3.4 讨论
        3.4.1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产气的影响
        3.4.2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pH的影响
        3.4.3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VFA的影响
        3.4.4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NH_3-N、MCP浓度和IVDOM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肉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2.3.1 生长性能指标
        4.2.3.2 消化代谢指标
        4.2.3.3 瘤胃发酵指标
        4.2.3.4 血液生化指标
        4.2.3.5 屠宰性能指标
        4.2.3.6 肉品质指标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营养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3.3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4.3.4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3.5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3.6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肉品质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营养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4.3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4.4.4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5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4.6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肉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涉农上市公司
        2.1.2 技术创新
        2.1.3 技术创新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生产前沿理论
        2.2.3 投入产出与效率理论
    2.3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2.3.1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2.3.2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第3章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现状
    3.1 涉农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3.1.1 涉农上市公司行业分布
        3.1.2 涉农上市公司城市和区域分布
    3.2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3.2.1 研发人员
        3.2.2 本硕博人数
        3.2.3 研发支出
    3.3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产出现状
        3.3.1 专利产出情况
        3.3.2 经营效益
    3.4 涉农上市公司政府扶持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4.1 模型的选择
        4.1.1 DEA-BCC模型
        4.1.2 DEA-CCR模型
        4.1.3 Malmquist指数模型
    4.2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指标体系的相关性检验
    4.3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缺失处理
        4.3.3 滞后期的选择
        4.3.4 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4.4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静态分析
        4.4.1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整体静态分析
        4.4.2 主要子行业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静态分析
        4.4.3 不同企业性质的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静态分析
    4.5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分析
        4.5.1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动态分析
        4.5.2 主要子行业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分析
        4.5.3 不同企业性质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选择
    5.2 自变量选择
        5.2.1 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分析
        5.3.1 模型的建立
        5.3.2 综合技术效率Tobit回归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复配食用胶联合超声处理改善鸡血豆腐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家禽血液概述
    1.2 家禽血液的理化性质及营养特性
    1.3 家禽血液的凝结性质
    1.4 家禽血液的应用
        1.4.1 禽血食用产品
        1.4.2 保健及功能性食品
        1.4.3 调味品及食用添加剂
    1.5 家禽血豆腐的生产现状
        1.5.1 家禽血豆腐概述
        1.5.2 传统家禽血豆腐生产工艺流程
        1.5.3 工艺要点
    1.6 家禽血豆腐凝胶形成机制
    1.7 家禽血豆腐凝胶特性的影响因素
        1.7.1 物理因素
        1.7.2 酶
        1.7.3 糖基化反应
    1.8 研究意义与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2章 复配食用胶联合超声处理优化鸡血豆腐制备工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鸡血豆腐的制备
        2.2.2 鸡血豆腐制备工艺优化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鸡血豆腐成分分析
        2.3.2 不同处理因素对鸡血豆腐出品率的影响
        2.3.3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质构特性的影响
        2.3.4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保水性的影响
        2.3.5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色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配胶联合超声对鸡血豆腐凝胶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鸡血豆腐的优化制备
        3.2.2 鸡血豆腐凝胶强度
        3.2.3 鸡血豆腐低场核磁测定
        3.2.4 游离巯基
        3.2.5 表面疏水性
        3.2.6 蛋白分子间作用力
        3.2.7 鸡血蛋白粒径的测定
        3.2.8 鸡血蛋白Zeta电位的测定
        3.2.9 鸡血蛋白红外的测定
        3.2.10 鸡血凝胶流变特性的测定
        3.2.11 鸡血豆腐微观结构的测定
        3.2.12 鸡血豆腐体外消化率的测定
        3.2.1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凝胶强度的影响
        3.3.2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低场核磁共振性质的影响
        3.3.3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游离巯基含量的影响
        3.3.4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蛋白疏水性含量的影响
        3.3.5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蛋白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
        3.3.6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蛋白粒径的影响
        3.3.7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蛋白Zeta电位的影响
        3.3.8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红外的影响
        3.3.9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凝胶流变特性的影响
        3.3.10 鸡血豆腐的微观结构分析
        3.3.11 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鸡血凝胶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即食麻辣鸡血豆腐加工工艺及储藏稳定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血豆腐加工工艺流程
        4.2.2 即食血豆腐加工操作要点
        4.2.3 调味配方优化
        4.2.4 感官评价
        4.2.5 产品品质稳定性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调味配方优化
        4.3.2 产品品质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蒲公英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节 苦地丁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苦地丁的鉴别研究
        4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 板蓝根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节 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五节 中药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1 思路与方法
        2 中药资源评估现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蒲公英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蒲公英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蒲公英质量评价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蒲公英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蒲公英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三章 苦地丁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苦地丁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杂质、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苦地丁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
        1 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
        2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四节 苦地丁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苦地丁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四章 板蓝根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板蓝根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板蓝根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五章 黄芩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黄芩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黄芩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黄芩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水产饲料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
    1.1 数学模型
    1.2 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
2 试验平台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2 试验设计和测定方法
        2.2.1 单一温度试验和多梯度温度试验设计
        2.2.2 初始含水率测定方法
3 模型参数的确定和试验结果分析
    3.1 数学模型的参数确定
    3.2 试验结果分析
4 模型验证
5 结论

(7)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科学问题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论文框架
2.研究综述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2.1.1.磷流定量核算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2.3.1.资源化技术
        2.3.2.技术评估方法
    2.4.小结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3.1.系统边界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3.2.1.P-WAM框架
        3.2.2.核算原则
        3.2.3.流核算方法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3.4.数据来源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4.2.4.畜禽养殖(AH)
        4.2.5.水产养殖(AQ)
        4.2.6.农产品加工(AP)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4.4.本章小结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5.2.1.磷汇
        5.2.2.磷源
    5.3.结果验证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5.5.本章小结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6.1.1.预测模型框架
        6.1.2.情景设定
        6.1.3.变量预测
    6.2.预测结果分析
        6.2.1.总量结果
        6.2.2.分系统结果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6.2.4.预测模型验证
    6.3.本章小结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7.2.2.多目标决策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广东省渔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理论综述
    2.1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其发展
    2.2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分类
        2.2.1 索洛余值法
        2.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2.2.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2.4 三种测度方法的比较
    2.3 渔业经济概念及其范围
    2.4 渔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章 广东省渔业发展现状
    3.1 广东省渔业发展概况
    3.2 渔业经济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概况
    3.3 渔业投入要素概况和对比
    3.4 水产加工业投入要素概况和对比
    3.5 渔业流通业投入要素概况和对比
    3.6 渔业各项投入要素省际对比总结
第四章 广东省渔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4.1 DEA-Global Malmquist 指数法
        4.1.1 基本原理
        4.1.2 Global Malmquist 指数
    4.2 指标的选取
        4.2.1 渔业经济第一产业(渔业)指标选取
        4.2.2 渔业经济第二产业(水产加工业)指标选取
        4.2.3 渔业经济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入
    4.4 广东省渔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及分解
        4.4.1 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
        4.4.2 水产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
        4.4.3 渔业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和后续
    5.3 政策建议
        5.3.1 提高发展质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3.2 加大传统落后渔业改造力度,推动渔业技术进步
        5.3.3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大要素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创新点
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2.1 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2.1.1 产业转型升级内涵
        2.1.2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2.2.2 产业结构高级化
    2.3 海洋产业的特征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2.3.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2.3.3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优化研究
    2.4 价值链理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
        2.4.1 创新价值链与产业转型升级
        2.4.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链理论解释
    2.5 小结
3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对象界定
    3.1 我国海洋产业分布特征
        3.1.1 我国海洋经济主要的产业分布与空间分布
        3.1.2 我国各海洋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异
    3.2 我国海洋传统产业界定
    3.3 我国海洋优势产业界定
    3.4 当前国际环境与国内经济转型条件下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3.4.1 各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与发展趋势
        3.4.2 环境约束下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3.5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中需转型升级产业界定
    3.6 小结
4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历程分析
    4.1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过程分析
        4.1.1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的恢复和确立时期:1949-1965年
        4.1.2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在曲折中完善时期:1966年-1977年
        4.1.3 改革发展阶段的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1978-2002年
        4.1.4 转型升级阶段的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2003-2011年
        4.1.5 新常态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2012至今
    4.2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发展分析
    4.3 产业效率视角下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4.4 近年来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分析
        4.4.1 评价指标选择
        4.4.2 海洋产业效率测算结果与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相关性分析
        4.4.3 海洋产业结构演化中产业效率的变化路径
    4.5 小结
5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我国海洋产业宏观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5.2 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3 海洋盐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4 海洋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5 海洋油气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6 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6.1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参与主体特征
        6.1.1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参与主体特征集合
        6.1.2 海洋产业主体间互动关系复杂性
    6.2 不同路径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解析
        6.2.1 基本假设
        6.2.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价值链互动与均衡
        6.2.3 技术驱动路径中各因素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
        6.2.4 政策驱动路径中各因素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
    6.3 本章小结
7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分析
    7.1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7.2 模型构建与数据
    7.3 主要海洋国家与各省域创新效率比较
    7.4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各省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7.5 小结
8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驱动路径分析
    8.1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8.2 海洋产业结构的模型设定
    8.3 政策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潘家口水库水体中有机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样品前处理方法
    1.3 仪器分析方法
    1.4 数据处理方法
2 潘家口水库有机化合物特征分析
3 潘家口水库有机化合物变化趋势分析
4 结语

四、江苏省渔用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段金廒,宿树兰,严辉,郭盛,刘睿,刘圣金,赵明,吴启南. 中草药, 2021(17)
  • [2]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D]. 张心钊. 扬州大学, 2021(09)
  • [3]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陈真. 扬州大学, 2021(09)
  • [4]复配食用胶联合超声处理改善鸡血豆腐品质研究[D]. 王鑫. 扬州大学, 2021(08)
  • [5]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D]. 惠西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水产饲料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J]. 张琦,梁国栋,张鹏飞,奚小波,张剑峰,程春.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1(03)
  • [7]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8]广东省渔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分析[D]. 冯伟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9]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 毕重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10]潘家口水库水体中有机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 李昆,赵晓辉,李科林,张盼伟,方登,范亚民,刘晓茹. 人民珠江, 2020(08)

标签:;  ;  ;  ;  

江苏省渔业饲料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