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道”与“学”之分

论老子的“道”与“学”之分

一、试论老子关于“道”与“学”的区分(论文文献综述)

喻中[1](2022)在《依道治国:韩愈开辟的法理命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佛教盛行、道教兴旺的唐代,韩愈立足于扞卫儒家圣人之道,开辟了一个纲领性的法理命题:依道治国。就像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一样,依道治国是把道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根据韩愈的叙述,作为治国依据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与老子之道具有本质的差异。儒家圣人之道的实体内容是仁义,具体体现为礼乐刑政。仁义是道之端,礼乐刑政是道之末。通过"求端讯末",韩愈建构了一个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从思想渊源来看,依道治国命题在内容上主要承袭了孟子的思想,在方法上吸收了禅宗的"教外别传"观念。从思想影响来看,韩愈的依道治国命题构成了"宋学"或"道学"的先导,为宋代的"四书"编纂提供了思想铺垫,构成了中国法理学史在汉宋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纽结。

谭笑[2](2022)在《对医疗领域中的认知不公正论证的反思》文中提出卡瑞尔和基德认为弗里克提出的"认知不公正"概念在医疗领域中也存在,她们论证了这一领域的证言不正义和阐释不正义。然而本文认为,医疗领域与认知不公正问题的典型领域存在显着差异,其差异主要在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病人证言依赖于知识语境和医生能力。因而用认知不公正的概念来表述这些问题会一定程度掩盖其中更为深层的两类知识之间的交互问题。

高旭[3](2021)在《法术、儒术与道术的互补融铸——《淮南子》汉代黄老“治术”思想要诠》文中指出《淮南子》从"治国之术"与"为君之术"两个方面着眼,以道家"道术"为核心,兼融儒家"儒术"和法家"法术",为西汉统治阶层提供一种多元会通、务实灵活的黄老新统治术。《淮南子》对"法术"与"儒术"都既批判,也汲取,但对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黄老化改造,使其能为道家"道术"所兼融,成为具有道、儒、法三者互补融铸的理论内涵及特点的新"治术"。《淮南子》融贯多元,推尊道家的黄老"治术"理念,历史性总结了秦汉王朝发展的"治术"实践经验,赋予其更为务实成熟的政治伦理内涵及导向,进而为西汉统治阶层形成"霸王道杂之"的"治术"思维与传统,发挥出极为重要的开拓推进作用。

施阳九[4](2021)在《论老庄对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解构》文中研究表明"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其有两重向度:第一,以援仁入礼来重建礼之有效性,从而恢复名分的效力。第二,以知晓"物"之"实"来确定"名"的意义。老庄通过揭示礼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否定援仁入礼的有效性,试图消解第一重"正名"向度的可行性。在道物区分的基础上,老子揭示了语言认知的限度,庄子则进而否定了语言认知的可靠性,以此瓦解了第二重"正名"向度的可能性。在老庄看来,那些期望通过"正名"去治理天下的想法都是徒劳,不应该再继续"正名"的道路。

罗启权[5](2021)在《中西形而上学的会通——叶秀山的《老子》之思》文中指出叶秀山有关《老子》的形而上学之思是会通中西形而上学的重要尝试。他指出《老子》之"道"通于"有""无",展开为"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反反复复的"过程","从无到有"启示着一个"什么也不是"的"无","从有到无"开显出因"退出"而"看"到的"他人"和"历史"的"世界"。"道"指导君王要"功成身退",人当"提前进入死的状态"。《老子》形而上学中"道通有无"的智慧或许可以补益西方形而上学之不足。

任博克,赖锡三,莫加南,陈慧贞,李志桓[6](2022)在《《老子》:“正言若反”“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吊诡·反讽”之道》文中研究说明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我是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莫加南,非常开心可以担任今天活动的主持人,今天是我们跨文化汉学共生哲学的第三场活动,非常荣幸可以再一次欢迎任博克老师跟我们一起讨论《老子》的问题。今天任博克当我们的导读人,帮我们进一步了解《老子》,讨论的题目是《〈老子〉:"正言若反""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吊诡·反讽"之道》。今天与任老师对话的是赖锡三老师,非常期待他们的对话。

周展安[7](2021)在《事的哲学:章太炎思想的基调——以《国故论衡》诸子学九篇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国故论衡》诸子学九篇与章太炎之前对诸子学术的论列截然异质,是包含强烈现实关怀的思想型作品。其现实关怀特别表现为对同时代西方和日本文教政制的抵抗,其思想可以概括为"事的哲学"。"事的哲学"是以对"事"的忠诚为特征的哲学,它不是以"事"为"义"或"理"的质料,而是认为"事"本身就彰显了"义"和"理"。由"事的哲学"导引,章太炎回溯了诸子学术之"原",并从佛学、古文经学、西方哲学等学脉中提炼出"触受""现量""质验""唯物论"等概念对"事"加以阐发。"事"直观地对应着中国固有的历史,对"事"之本源性的探求包含着对中国固有历史的爱重。循此脉络,"事的哲学"构成章太炎"文野之辨"的理论基础,并促使其在对中国固有历史的正视中将"革命论"发展为"光复论"。

何光顺[8](2021)在《一种“间性/兼性”哲学的可能——从夏可君《无用的文学》看两种本原文化之间的对话》文中研究说明"无用"与"有用",是衡量人才和工具的重要尺度,前者是否定的,后者是肯定的。在这肯定与否定的两端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居间"的维度,从夏可君《无用的文学》来看,他否定了文学的工具性的"有用"的说法,指出了文学的"无用"所打开的更丰富的存在空间,认为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有着一种对"剩余者"或"余存"的思考,是无法被用的本原性生命维度。但夏可君将"余存/剩余者"与"无用性"等同,可能遗失了"无用"与"有用"之间的那个"居间"性维度,而这也就是中国思想所强调的"间性/兼性"思维,既实现区分和间隔,又实现两端之间的兼通和贯通。只有开启"间性/兼性"的哲学思维,"无用"的真谛才能被领悟,其与"有用"的对立才将获得消解,那种因对本原性"无用"的远离所导致的"存在"遗忘,才可能被重新发现。

刘笑敢,曹峰,赖锡三,莫加南,陈晓妍,李志桓[9](2021)在《《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的“自发秩序”之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莫加南(Mark Frederick McConaghy,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家早!我们先请赖老师介绍今天的活动。赖锡三(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家早!先感谢莫加南的帮忙。今天的主角当然是刘笑敢老师,还有曹峰老师,希望他们多发言,看他们怎么谈《老子》与"共生"的问题,尤其是今天触及的《老子》最核心的概念──"自然"。

张达玮[10](2021)在《互文见义与道统有无——《老子》中的互文修辞》文中研究指明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并且在《老子》中被多次使用。互文修辞对于理解《老子》的语言结构和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意义。历代《老子》注解之中仅有两处提及互文,现当代学者由于忽视互文修辞的重要性,在对《老子》的理解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谬误。通过互文修辞,可以基于文本自身的结构与含义论证道统有无的哲学观、体用不二的体用观以及无古无今的时间观。

二、试论老子关于“道”与“学”的区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老子关于“道”与“学”的区分(论文提纲范文)

(1)依道治国:韩愈开辟的法理命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治国依据的道:圣人创制的规范
    (一)道是儒家圣人创制的规范
    (二)源于儒家圣人的道在显隐之间多次变换
二、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
    (一)作为根本规范的仁义
    (二)作为普通规范的礼乐刑政
    (三)仁义与礼乐刑政的关系
三、依道治国:一个法理命题的源与流
    (一)依道治国命题的思想渊源
    (二)依道治国命题的思想影响
四、结语

(2)对医疗领域中的认知不公正论证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疗领域中的认知不公正
二、医疗领域的独特性
三、医疗领域中认知不公正是否成立?
四、证言不正义的反思:能力
五、对阐释不正义的反思
总 结

(4)论老庄对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向度
    (一) 第一重“正名”向度的问题意识
    (二) 第二重“正名”向度的问题意识
二、老庄对第一重“正名”向度的解构
    (一) 揭示“礼”之结构的不合理
    (二) 否定援仁入礼的有效性
        (1) 重审礼与仁义的关系
        (2) 批驳仁义的普遍有效性
        (3) 仁义非人性
三、老庄对第二重“正名”向度的解构
    (一) 在道物区分下审视语言认知的限度
        第一,“无状无象”使得“道”缺乏产生“名”的条件。
        第二,可容纳一切变化使得“道”无法拥有确定的本质规定,即无法拥有“实”。
    (二) 揭示语言认知对万物本真的遮蔽
        (1) 名、实与物之间的鸿沟
        (2) 人之知使万物远离于自身的真实
四、结语

(5)中西形而上学的会通——叶秀山的《老子》之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通中西形而上学的契机
二、道“明起来”:从无到有
三、道“暗着”:从有到无
四、结语

(7)事的哲学:章太炎思想的基调——以《国故论衡》诸子学九篇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章太炎的诸子学研究:《国故论衡》之前的脉络
第二节抵抗“远西”与保存“种性”:《国故论衡》的写作动因
第三节“事的哲学”与诸子之“原”
第四节触受、现量、质验:“事的哲学”之周边
第五节从“文野之辨”到“光复论”:“事的哲学”之旨归
第六节余论

(8)一种“间性/兼性”哲学的可能——从夏可君《无用的文学》看两种本原文化之间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余存”的文学存在论之思
二文学因其“间性/兼性”重返无用之乡
三对本原“无用”精神的远离令“存在”被遗忘

(10)互文见义与道统有无——《老子》中的互文修辞(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文修辞:理解《老子》的一种新视角
二、《老子》中的互文修辞
三、道统有无、体用不二、无古无今:互文修辞视角下《老子》“道论”新释
四、结语

四、试论老子关于“道”与“学”的区分(论文参考文献)

  • [1]依道治国:韩愈开辟的法理命题[J]. 喻中. 思想战线, 2022(01)
  • [2]对医疗领域中的认知不公正论证的反思[J]. 谭笑.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2(02)
  • [3]法术、儒术与道术的互补融铸——《淮南子》汉代黄老“治术”思想要诠[J]. 高旭. 秦汉研究, 2021(02)
  • [4]论老庄对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解构[J]. 施阳九. 哲学分析, 2021(06)
  • [5]中西形而上学的会通——叶秀山的《老子》之思[J]. 罗启权. 哲学研究, 2021(12)
  • [6]《老子》:“正言若反”“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吊诡·反讽”之道[J]. 任博克,赖锡三,莫加南,陈慧贞,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7]事的哲学:章太炎思想的基调——以《国故论衡》诸子学九篇为中心[J]. 周展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12)
  • [8]一种“间性/兼性”哲学的可能——从夏可君《无用的文学》看两种本原文化之间的对话[J]. 何光顺. 哲学探索, 2021(02)
  • [9]《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的“自发秩序”之道[J]. 刘笑敢,曹峰,赖锡三,莫加南,陈晓妍,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11)
  • [10]互文见义与道统有无——《老子》中的互文修辞[J]. 张达玮.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标签:;  ;  ;  ;  ;  

论老子的“道”与“学”之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